高考状元:我是如何学习语文的
【B 关于读书】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始于识字之初,甚至识字之前。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读什么?
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之后却没什么印象;参考书对升学有用,高考后可能会迅速遗忘;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的思考和收获,则可能会伴随一生。
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性,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出选择。
怎样读?
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在公交上哗啦啦翻过去,汲取的养分微乎其微。
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满足阅读兴趣,了解内容、结构;第二遍精读、摘抄,把握整体布局,领略巧妙的铺垫、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会抽时间写一些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思想的探讨,对某种表达的质疑等等。
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才真正有意义。
坚持不懈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
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通过整个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我的阅读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也包括高考前的那个学期。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不清楚答案为什么是这个。但是,他一定能写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