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的大学
核心提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模式。它是我们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改革开放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时至今年已经走过25个年头。在多元教育迭出的今天,怎么对待自学考试、怎么看待自学考试的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2006年10月22日,北京第二监狱的教室里,整整齐齐地坐着29名身穿灰蓝底色、白条文囚服的男性考生。清一色的小平头,不少考生还戴着眼镜。这天他们与17万多名考生一起参加了自学考试。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北京市监狱局为犯罪服刑人员设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考场20周年的日子。当天,全市有800多名服刑犯人在监狱中参加了自学考试。
在千千万万自学高考的场景中,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画面。提起这段生活,数不清的学子为之动容:“自考,我的大学。”
前不久,自学考试高层论坛在秋日绵绵细雨的成都开幕。
作为东道主的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涂文涛同志,在欢迎辞中披露了四川自考的一段数字:
四川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功不可没。起步于1984年的自学考试,当时仅有2个专业,4万考生报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开考专业已经达到了128个,涵盖了各个学科门类,考生规模达到了50万人次,学历层次从以专科为主发展到专科、本科并重,以本科为主,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发展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全省自学考试20多年来累计报考人数达到了948万人次。目前,获得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的考生达到32万余人,还有1000多名自学考试毕业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自学考试已成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20多年来,自学考试制度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全国累计有4300万人、1.4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培养了625万本专科毕业生,目前在籍考生2700万,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始终保持在1千万人次的规模,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提高了人民受教育的年限和劳动力整体素质。
自学考试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北京师范大学靳希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调查的科研项目的统计,以广东、浙江、北京、河南为例,我们国家的自学考试,国家投入到自学考试上的经费,一门功课大概是7到11元,一个专科毕业生要学完15门左右的课程,本科生二十几门课程。而一个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生均经费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粗算一下,自学考试的生均投入是普通在校生的5%,按照625万本专科毕业生计算,就是1千多个亿。
特殊考生圆大学梦
2006年10月22日,北京第二监狱的29名服刑人员与全国17万多名考生一起参加自学考试,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北京市监狱局为犯罪服刑人员设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考场20周年的日子。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有4300万人、1.4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培养了625万名本专科毕业生,目前在籍考生2700万人,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始终保持在1千万人次的规模。
在“十一五”自考经济效益调查中,86.2%自学考试的人认为自己通过自考后,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在“能不能承受自学考试的费用”的时候,73%的人认为这样的费用能够承受,选择不能承受的只有7.2%.自学考试为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创造了机会,而且使那些特别是在经济财力上达不到的人创造了机会。
自学考试不仅仅为考生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社会效益,如自身素质的提高,择业空间的扩大,视野的开拓,个人职业空间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人际关系的协调,良好的品质信念的形成等。90%的考生认为自学考试带来自身素质的提高。
自学考试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真正的学分制。
这样的制度促进了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许多是建立在自学考试制度上的。自学考试制度为民办教育搭起了一个施展的平台。
自考要居安思危
1995年,在北京西山曾召开过一个关于自考的研讨会。当时人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自学考试是“发展战略”还是“权宜之计”?自学考试这面旗还能打多久?
近几年,普通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各类教育形式的兴起,对于高自考带来不可回避的影响。
“自考为什么能吸引上亿人次来参加考试、学习?我觉得与自考这种特有的教育制度有关。”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说,“我对自考生具有的一种自豪感感触很深。我过去出差,在北京机场贵宾间的休息室里面,曾遇到五个人在同时参加自考,其中一个同事已经拿到了专科文凭,还要参加本科考试,大家都很佩服他。我想,这就是很多人愿意参加自学考试的动力吧。”
这位在自考界享有声望的老人有一个特别的感受:一个新的制度,在20多年当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不容易。但也不能总沉浸在这种感觉当中,觉得我们一切都做得够好了。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说,应该看到自学考试发展中确实有曲折、有困难,有危机感。自学考试要继续健康发展下去,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顺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整个社会提出了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自学考试这几年顺应了这个形势,大力发展非学历的教育考试,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改革。
有关专家指出,自考要居安思危,自考面临的竞争已十分严峻。
这位专家说,远程教育的特点有五条,第一就是师生在时空上是分离的;第二,要有媒体或技术来沟通,因为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主体的双边互动,因此交流的技术手段非常重要;第三,要有一个机构来组织。自考仍然是一种教育,不是一种纯学习,要有一个组织来实施,对特定对象进行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第四,要有双向的通讯来支持。要有办学机构和主要代表老师、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双方通讯,面授的也好,通过电子的也好,都可以,但必须有反馈、有指导,有交互;最后一个就是要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近代教育是差不多把同年龄的学生放到一个班来教育,这是近代大工业的教育模式,而自考不是这样,它的对象非常不同质,这就需要组织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否则怎么来保证教学质量?
自学考试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
自考的使命没有完结
按终身教育的要求,我国国民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甚至成人教育都存在一个大问题,基本上都是面对未就业的青少年服务的。而名副其实的“成人教育”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年龄都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形式,这一点,我们还没有做到。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
一位英国学者讲,一个人一生当中要改换工作10次左右。全国工商联有一个统计,中国的民营企业当中,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2.8年,就是说,每个从业者可能面临“角色转换”的周期非常短。这种转换必然需要学习。
因此,自考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结。
天津考试院长乔丽娟说,要重视自考制度的建设,要以制度创新推动自考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关键所在。目前高教自考最重要的不是“考”的问题,而是“服务”的问题。考生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的服务不够。如何做这个服务?于是就涉及到既抓考试,又抓学习服务,既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建立这种社会化开放形式要求的学习服务体系。因此,高教自考应该充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就自学考试的发展,提出要遵循三种思维方式:
第一要确立序变思维。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数量上,一种是结构上。原子那么点质量,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就是因为产生了核序变。要讲究序变,强调序变,因此我们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层次上移,就是要发展自考中的本科生。我们国家的普通学校办学结构,专科占53%的比例,而专科生能升本科的,一年最多就是10%-15%,同时我们国家恢复高考以来,一共累计约1600万专科毕业生。这样的数字,怎么样来完成专科升本科?因此,自学考试恰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满足这样的需求;高自考要下移发展,就是要面向农村,面向职业教育。全国考办提出“三个五”工程,就是直接面向农村。现在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70%大都是在工厂里,现在不是说要他们学习,而是他们自己要自学。另一方面,从结构上调整,就是专业非学历证书的考试。考试中心已经与23个行业和部委在合作,在做资格证书的考试。自学考试一年有1000万人次是接受学历教育,有600多万人是在接受非学历教育。这确确实实为终身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
第二个就是信息思维。现在的社会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的毛入学率要达到25%,怎么样来实现毛入学率提高?重要的是普通高等院校是主流。那作为自考更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
最后是跳棋思维。戴家干说,象棋是以牺牲对方来获取胜利的,而跳棋是占有对方的地作为目标,而每个子之间没有差异,关键是在跳棋的过程中要搭桥,也就是你想捷足先登就得甘为人梯。要学会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合作中学会竞争。自学考试也是这样,我们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甘于为考生服务。我们要真正把所有的教育资源整合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的思路中来看我们的自学考试,不能单单就自学考试说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