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光环难掩制度缺憾 一国四制阻碍公平
社保资金的黑洞众所周知,资金空缺超过万亿,且仍在持续扩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公布上海社保每年亏空超过百亿、很难填补。将于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而由于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民并没有单位为之缴费形成的社保统筹基金,单靠个人缴费不足以提供基本养老保障,这意味着要从政府财政收入的大蛋糕里切一块来进行补贴。
而扩大养老保险惠民面,意味着未来资金缺口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而且,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已下降至50%以下,比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规定低约15%。考虑到养老水平逐步提高的需要,养老资金面临的压力更添一层。更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已在世界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五项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意味着在缴费上为养老金开源的空间已经不大。如何为养老账户“补血”,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另外,尽管学界对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的存废始终有争议,但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是“实账”,可以理解为是政府主导的强制储蓄计划。但在当前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若无好的保值增值的途径,个人账户的大量资金将成为社保制度的负担。根据现有规定,无论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都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据测算,当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为2.22%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不仅未能按制度要求实现保值增值,反而处于缩水状态。因此,在“全覆盖”的光环之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及制度的细节设计,仍需谨慎考量。
毫无疑问,以养老保障制度为代表的社保制度的改革整体上是朝着公平的方向在前行,但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跟收入分配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临近,使养老保障制度更公平、更合理、更人性化,是当下应尽早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