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懂得教育布白艺术

导语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句台词: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大人们为什么不懂,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试想一下,作为大人您是不是也不想有人经常在耳边就一件事唠叨个没完?须知我们的家庭教育是需要讲究布白艺术的。

  巧用“布白” 提高谈话的效用

  所谓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为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家庭教育中的“布白”艺术,就是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为,年龄大点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触角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自尊心越来越强、对事物的评价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尺度。因此,希望得到鼓励和尊重,尤其不喜欢成人对自己的“指手画脚”。

  误区:不留白,谈话时“用墨”太多

  有一则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激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觉得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生活中,我们是否也犯过如牧师一样的错误呢?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为了让他长记性,我们往往是“不厌其烦”“不辞辛劳”“苦口婆心”……孰不知,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的内疚感,继而发展到对家长一而再、再而三批判的愤怒。

  画面一:没有新鲜感的谈话

  菲菲今年6岁了,妈妈在开家长会时听老师说,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于是妈妈每天吃晚饭时都会同菲菲谈话。但是,每次都是教育菲菲在幼儿园里该如何遵守纪律,该如何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该如何尊敬老师等等,每次听到妈妈说这些话,菲菲都是紧缩双眉,紧闭嘴唇,一言不发。

  专家分析:这种一成不变没有新鲜感的谈话, 孩子肯定是不喜欢的,自然也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一次毫无新鲜感的谈话,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就像是一张画纸上画满了横线和竖线,让人看了除了眼晕之外,感不到半点美感。

  画面二:批评一次,我就知道错了

  珊珊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打翻了,被妈妈批评了几句。刚收拾好爸爸回来了,爸爸随口问了一句怎么了?妈妈和爸爸说着,又指责珊珊毛手毛脚珊珊回到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门。

  专家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她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画面三:妈妈,我不想再听您的表扬了

  刘慧经常用“你真棒”表扬孩子,; 一开始,孩子听到妈妈说“你真棒”,会很有成就感,很高兴。但有的时候,她也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做某件事,比如:“你真棒,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吧。”很快,孩子就有了疑问:我到底哪里棒?妈妈是真的表扬我吗?听到刘慧说“你真棒”,孩子就会不高兴地说:“真的吗?你想叫我做什么就说吧。”

  专家分析:同样,对于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太“廉价”,否则也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当家长对这个孩子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孩子会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发现,家长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家长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是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我,不信任我,于是,他对表扬也会产生反感。

  画面中的妈妈是不是有你的影子呢?总是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批评,,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布白艺术的。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这样,孩子就会敞开心扉,和你交心。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