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分流炮台介绍

导语 分流炮台(英语:FanLauFort,史籍中又名鸡翼角炮台、大屿山炮台或石笋炮台)位于香港新界大屿山西南端分流半岛的70米高地上。

  分流炮台(英语:Fan Lau Fort,史籍中又名鸡翼角炮台、大屿山炮台或石笋炮台)位于香港新界大屿山西南端分流半岛的70米高地上,面积约966平方米。有一些学者认为此炮台初建于明代以防御海盗,但亦有人认为是建于清代以打击走私鸦片的商人,无论如何分流炮台已确认为是香港最早建成的炮台。

  分流炮台一度被海盗占据,在海盗投降后又一度运作。一般估计炮台在新界租予英国后开始处于荒废状态。在被杂草覆盖多年后,港英政府于1981年宣布分流炮台为法定古迹,并展开了一共两期的修缮工作。

  关于炮台的建筑,较明确的记载可见于《澳门记略》乾隆刊本(1753年),书中指在雍正七年(1729年)时于大屿山“两山各设炮台”,其中一座被认为是现时的分流炮台,所以分流炮台根据古物古迹办事处的估计270多年的历史之久。

  自万历十四年(1584年)始分流已是南来船只进入广州的两条航道之一,航道的保卫工作已是十分重要,到了康熙廿三年(1684年)撤销迁界令后,分流炮台再度设防,成为与深圳的南头城和赤湾炮台成为复界之后的三大海防要塞。

  分流炮台曾一度被海盗占据,及后至1810年间海盗陆续向清廷投诚时,炮台才得以重新运作,在1820年间亦有官兵参与一些民间捐献的纪录。根据1842年来港驻防的英军的说法,分流炮台己于当时处于废弃状态[1],不过这又与1842年刊的《广东通志》与1879年刊的《广州府志》两本地方志所指分流炮台共有三十人驻守之说法有所冲突。

  炮台被废弃的年份,依古物古迹办事处的说法为1900年,估计与新界的租借(《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有关。至1981年为止,分流炮台一直被野生植物覆盖。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