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分享 香港私家玩法
殖民文化 一段无法磨灭的印迹
除了市井风貌,如果想找寻香港历史,殖民地遗迹是不能略过的一个章节,前港督府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一百多年里,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房子就像一本画册,每一任主人都或多或少在它上面涂画了几笔,所以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回归后的第二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也建了一个锦鲤池,到了如今的梁振英,不仅保留前任的锦鲤池,还开辟了一小片农场。
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会和般咸道的中华基督教合一堂,虽然同为深具历史底蕴的教会建筑,却各有故事,前者由来自芝加哥的设计师设计,糅合中西风格,在中国风之中带有一些现代感,成为很多电视剧取景的热门地;后者公理宗为首,融合不同教派的伦敦教会,因而展现了千姿百态的多种风格,哥德式的尖顶钟楼、维多利亚时代常见的窗花、金字塔式的外墙,组合起来呈现出城堡的外形。
天水围 粗野奇幻又真实的悲情城市
天水围
本地人曾经生活的老街和镌刻下殖民地印记的旧建筑,这些都是曾经的香港,这两种中西文化冲撞和熏陶下,才有了曾经迷人充满诱惑力的香港。而随着这两年越来越多新移民的涌入,我对于另外一种熟悉却又极为陌生的内地文化,也充满了兴趣。与殖民地色彩浓厚的香港岛遥相对应,地处新界西北陲的天水围,就是这么一处“奇幻”的地方。
在天水围里你能够看到与传统香港人不同的生存模式,粗野却也真实,因为聚集了大批新移民,所以现在的天水围又被称为“悲情城市”。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城市旅行的人,换个角度,天水围却是另一番风景,它是香港农村原生态的缩影,真实而诱人;更何况还有新移民同宗不同源的文化交融。穿梭于这些景点和生活区之间的轻铁,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但对于我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它的开放式月台和复杂的路线组合都颇具特色,每当有车驶近月台,就会看到一列只有两节的泥黄色列车,车上纷纷攘攘,你可以在此听到新移民对于物价飞涨的抱怨,听到刚放学的孩子眉飞色舞地说今天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也可以听到依靠领取综援过活的老人对行政长官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