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地方文献展详情
导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地方文献展通过文献视角追寻深圳城市发展脉络,展现深圳历史文化风貌和特区四十年伟大历程与成就。不少珍贵文献在展览中亮相,为读者揭秘深圳的历史与现在。
“从文献看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地方文献展”
时间:2020年9月5日持续至11月10日
地点:深圳图书馆
门票:免费观展
在《新安县志》中看“深圳”由来
到千年之前探究郡县历史描绘出的早期城市雏形,穿越到百年前寻找毗邻港澳的海防重镇,回顾特区建立后的城市新生……文献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此次展览为各个时期的深圳风貌提供了对应的权威文本,这也为人们了解、观察深圳提供了视角。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寻根——崛起——融合——风物——示范,时间跨度从古代“深圳”到建立特区四十年,勾勒出深圳地区从6700多年前至今的发展脉络,同时重点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的经济、文化、本土风物、先行示范等几个方面重点阐述。
最引人关注的展品是两部馆藏《新安县志》的首次亮相。目前文史学界已发现的与深圳有关的地方志,绝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完整的仅有两种:1688年清康熙年间靳文谟修的《新安县志》(十三卷,现完本仅存孤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及1818年清嘉庆年间舒懋官修的《新安县志》(二十四卷卷首一卷,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最近,深圳图书馆分别从国家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高仿复制引进了这两套《新安县志》,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文献最初的装帧与排版。这次展览也是这两套书引进后的首次展出。
展览中还展出了《原广东省宝安县大鹏城:赖氏世系简谱》《宝安燕川陈氏族谱》《松元厦陈氏族谱》等族谱,这些族谱记录下了深圳地区移民史,从中可以窥见深圳地区广府民系与客家移民文化的悠久绵长。据了解,深圳图书馆现藏有300多份族谱,是本地区最大体量的族谱收藏机构。图书馆族谱来源于2014年成立的深圳记忆项目中收录的族谱、家谱,以及2019年彭全民老师的捐赠以及正式出版物。
1985年即规划“前海湾远景开发”
深圳报刊发展的缩影同样呈现在此次展览中。展览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深圳特区报》的发端开始,讲述深圳报刊业发展、繁荣,结合生动的历史图片,带领读者一同探寻深圳报刊文化发展的轨迹。
而展览中,观众还可以通过老照片了解深圳地区更早的报刊。1956年3月30日,宝安县委机关报《宝安农民报》创刊发行,这是解放后宝安县的第一份报纸。据深圳图书馆参考部主任张森介绍,这份创刊号图书馆仅存一份,但因为当时纸张质量太差,原件已基本损毁,如今只能从影像中传达来自当时的信息。
多部企业内刊也出现在展览中。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的企业在深圳这块热土中诞生。随之而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编撰印发的刊物,这是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性的文化载体。深圳图书馆馆藏约800种期刊、300余种报刊,收藏时间是1980年代开始至今,企业内刊的繁荣也代表了了深圳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
此外,在深圳图书馆馆藏的一份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上,可以赫然看到深圳西部的“前海湾远景开发区”。自红树林公园、深圳湾公园直至前海蛇口片区,作为当时的“前海湾远景开发区”,这与今天的深圳西部发展惊人的相似。看似“神预测”的背后实则是早一辈深圳设计者们的高瞻远瞩。
用文献讲述深圳故事
深圳图书馆作为深圳地区地方文献中心,非常注重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并不断研究、开发、传播。本次展览以2018年出版的《深圳文献·深圳图书馆馆藏选目提要(1978-2018)》为主体,精选具有较强权威性、时代性、本土性、影响力的书籍,同时展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县志、族谱、地图、老报刊等珍贵文献。
展览采用“实体文献+图文展版+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共包含展板110幅,图片280余幅,编撰文字3.5万字,同时现场展出珍贵文献80余册/件。
深圳图书馆还将策划“VR看展”项目,对“从文献看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地方文献展”进行VR全景制作,打造全新云观展模式。
交通指南
乘坐深圳地铁3号、4号线,少年宫站E出口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生活宝典,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庆祝大会】可获取获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直播入口、视频回放入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