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端午节这样过

  农历五月初五,惠州称五月节,惠州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

  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来由,一般有两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龙子节”。古代的先民是以龙为图腾的,龙子节就是以盛典祭祀龙祖先。依这个说法,端午节的源头则相当古远了。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说法,则说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人物,他忧国忧民,最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愤愤然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死十分震惊,对他怀念之余,还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船于江面上,说是要寻找他的尸首;又将粮食用竹叶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龙类的水兽吞食屈原的尸首。相延成习,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棕子的风俗习惯。从这一说法来看,端午节应该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据文献记载,过端午节在唐代已十分盛行,当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五节,传谕全国各地纪念屈原,使端午节成为正规的大型纪念节日。端午节各习,就如端午节的来由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赛龙舟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鉞上,就有古代越人竞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长盛不衰。

  惠州传统的赛龙舟,民间称“扒龙船”,是惠州每年一次的一种声势浩大的公众性活动,时间多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对此,光绪《惠州府志》有所记述:“端午……归善自初一至初六为龙舟于西湖京渡,费用甚巨。”

  实际上,惠州传统的“竞渡”多在东江,惠州民间一首节日歌谣就唱道:“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旧时东江竞渡,两岸观者如云。龙舟队由各街(村)自组而成,以各地的地名呼之。节前,各街(村)便相约比赛,参加者约好时辰,然后回村(街)修理或营造龙船。比赛日至,凌晨5时龙船队便要出动,先进行祭拜及“抢青”仪式。其时,龙船队员统一着装,抬龙船,携烧全猪、香烛等,在暮色茫茫中赶赴江边,先驳烛焚香燃鞭炮,以烧全猪祭祀“龙”,祭祀河神。祭祀毕,全体人员便分食烧全猪。食毕放舟入水,进行“抢青”活动。水中“抢青”,是竹竿将一束青枝叶伸出江中,龙船下水后,一阵急桨冲撞至树枝叶,即“抢青”在手。这种风俗和舞狮的“抢青”一样,都是一种求吉祥的仪式。仪式完后,就准备正式的龙舟比赛了。

  惠州五月节期间,为一年之中的洪水泛期,惠州话称“龙舟水”,时城中居民及近郊农民多扶老携幼,洗龙舟水,兼看龙舟竞渡,此已成为惠州传统的每年一度的大盛事。竞渡之时,呐喊不绝,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红”(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贴满纸币),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奖者的龙船往往把“花红”插于船头,沿江而上,以显荣耀。龙舟赛完,人们把舟抬上岸,择日深藏沙滩之中,待来年再用。

  东江河长年水流湍急,加之“龙舟水”暴涨,赛龙舟多有险情;而人们热衷于端午纪念活动以图吉祥,故又引发了近郊望江一带“划岸龙船”的习俗。

  顾名思义,“岸龙船”即在岸上划龙船。是日,村民结队备三牲,扛龙舟至一个龙船岭的地方。祭祀仪式过后即开始划岸龙船。划毕,全体村民在岭上野餐,欢聚一天,到了晚上才分散归家。这个习俗在城中不多见,近郊有之,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交通查询:深圳至惠州线路查询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生活宝典】,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端午节】可获取深圳端午节活动(龙舟赛、灯光秀、烟花秀等)、景点购票入口/预约入口、旅游推荐、场馆开放时间等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