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出游攻略

  龙门石窟雄伟壮观

  中文名称: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Longmen Grottoes

  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卢舍那佛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来到龙门,未睹石窟真容,会先感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建造者们挑了块风水宝地。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伊阙峡谷风景秀丽,东面是香山,西面是龙门山,壁立相对有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龙阙峡谷两山之间缓缓流淌着悠悠伊水,像一曲咿呀船歌,在为两岸峭壁上的石窟与造像的千年寂寞而伴奏……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大规模的凿窟造像便随之南移至龙门,此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我们今日眼前所见到的恢宏规模,实在是集无数能工巧匠精力与智慧之大乘。走在沿着山壁上凿出的栈道,依然能体会到修建的不容易,仿佛能看到修建者如何在峭壁上一斧一凿地打造出不朽……

  徜徉在精美的佛像之间,我没有预期的激动,反而哑然失语,这是龙门石窟的艺术震撼力带给我的心灵的澄静。石刻艺术让时光凝固了,我需要的只是细细阅读历史在每一块砂石上留下的印迹。

  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走过一个个洞窟,仿佛翻阅着一幕幕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洞窟都是历史的定格。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我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反映出我国历史上政治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龙门石窟是世俗的,让我感觉到前人们的生活离自己是如此之近,近得就如药方洞里那些仍在使用的中医药方一样。

  这里是佛的世界,特别是置身于一洞万佛的万佛洞,真就享受到了"天使乐伎舞翩翩,若不成佛就成仙"的感觉。而面对卢舍那佛时,会没来由地喜欢上佛――是喜欢而非崇拜!卢舍那那神秘的充满东方神韵的微笑是我百看不厌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非凡,站在她的面前,我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纯净和温暖感,从她那低垂的眼帘中流露出的大慈大悲,不知怎么总让我想到远方母亲默默关注的目光。

  佛在这里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龙门石窟的佛像庄严之中多了几分和蔼,超然中多了几分亲和。这一点在古阳洞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公元495年由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开凿历半个世纪建造的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于是,佛像的姿态,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慈眉善目。这种变化,让我突发奇想:这是座盛产牡丹的城市,当年那剽悍的马上民族在更为北方的大同留下另一座惊世宝窟(云冈石窟)后,挟着北方的风沙到了这里,是不是也受国色天香的润泽,竟也变得更为温柔可亲了?

  离开龙门石窟,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给冰凉的石头镀上了层暖色调。刹那间,让我产生了幻觉,觉得那暖色是从石刻造像沉寂千年的体内泛出的血色。其实,龙门石窟不会寂寞,再过几百年,它依然会以同样宁静平和的表情,安详的看着世上芸芸众生,见证着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寂寞的唯有我,离开龙门石窟时的背影拉长得有点揪心。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