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内伶仃岛 珠江口的绿色明珠

  绿色明珠

  

  从空中看,内伶仃岛的形状既像龟,也像鱼,它扼踞珠江口伶仃洋咽喉,如同珠江口一颗绿色的明珠。岛上可以通车和步行的只有一条全长11公里的环岛路,这条路异常简单,大部分都只有车轮轧到的地方才铺了水泥,中间则还是土路。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伶仃岛管理站站长李冠群是我们此行的向导,据他介绍,这条路还是1954年岛上有驻军时部队修建的。

  上岛前,我们脑海中已留下“孤岛求生”的印象,而当年驻军留下的防空洞、哨所以及食堂等荒废建筑被草木和青苔覆盖,更加深了这种感受。但实际上,尽管内伶仃岛禁止游人出入,却依然有数十人在岛上常年生活,包括福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12人,深圳警备区内伶仃岛守备分队的8人,以及森林派出所的民警。岛上最早何时有人类居住,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300多年的明代以前,已经有岛民在此生活。

  从地质研究结果来看,内伶仃岛原本与大陆是连为一体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与大陆分离形成海岛,属于典型的大陆岛,海岛上的植被与陆地十分相似。“我当年上岛搞资源调查时,有很多松树。”李冠群1984年第一次上岛时,岛上和深圳陆地一样多松树,后来深圳陆地的松树被入侵物种松树线虫侵害被迫砍光,远离大陆的海岛也未能幸免于难,如今的内伶仃岛虽然森林覆盖率高达94%,却是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次生林,过去针叶林为主的原生林在一次次的或人为或天灾的劫难中逐渐消失。

  因为地处多个区域的海中央,船舶、水流、鸟雀和风都成了载体,这个看似与外界没有太多联系的小岛更容易成为病虫害的流转站和受害者。薇甘菊侵袭内伶仃岛就是外来物种入侵的典型案例,薇甘菊使该岛自然保护区内460公顷林木中的80%受到危害,造成严重灾难性危害的面积高达80公顷,岛上猕猴、穿山甲等重点保护动物赖以生存的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橘及一些灌木和乔木都被薇甘菊大片覆盖绞杀,一度影响到岛上动物的生存。之后,深圳展开多种防治手段,其中在内伶仃岛上应用薇甘菊的天敌幌伞枫、血桐等植物进行生物防治,效果不错。

  沿着环岛路生长的植物,有着典型的适应咸淡水的共同特点,高大乔木最多的就是治理薇甘菊的功臣———血桐,其次是台湾相思树、木麻黄、朴树、马尾松、椿树、菠萝蜜、青果榕等耐盐碱的粗生树种。灌木种类更加繁多,一路上见到的有玉叶金花、破布叶、海芋、魔芋、九里香、首冠藤、鸡矢、酸藤果、拔契、蛇葡萄、海金沙等南方常见植物,因为人为破坏少,植物的密度特别高。这还只是在保护区的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的植物更是密密麻麻,那里就是蟒蛇和猴子的天下了。岛上的古树也特别多,尤其是百年以上的大榕树更是不少。

  据保护区统计数据显示,岛上有维管植物619种,约占广东维管植物总种数的10 .2%,其中白桂木、野生荔枝、野生龙眼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岛上的野生荔枝、野生龙眼更是重要种质资源,成了猴子的主要食物,果子往往还没熟透就被猴子摘走了。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