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注意事项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导语 9月即将来临,不少孩子即将步入小学。幼升小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好的学习习惯呢?小编在此为你汇总了一些方式,希望能有帮助。
4. 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很难做到了。有些父母过分注重知识型的学习传授,如:这是毛,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但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无论在读还是写上,都会把两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特别是入小学后,心理活动要求增高,因此,家长要在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综合力、分类力、判断推理力几方面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不仅知道某一事物的结果,还要了解事物变化的具体过程。如解答应用题" 河里有一群鸭子,游走了三只,还剩三只,原来河里有几只鸭子? " 孩子都能回答出6 ,但是具体用什么方法计算,有些孩子就会说“减法”,“6-3=3 ”。这就是孩子在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变化前后的关系。家长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知道的数,什么是不知道的数,帮助孩子理解“谁与谁比,知谁求谁,谁大谁小”的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凡知识型的内容,都有孕含着智力活动的要求,家长如果能在智力要求上把握契机,那么孩子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智力也会较好地发展。切不能孩子提出问题后,父母只回答结果不讲过程应付了事。
5 .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五个音节,每个音节写三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五个音节写一遍的,有一个音节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音节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此,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词,如饭饭、觉觉等,尽量少说或不说儿童化的语言,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读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自己进行思考,内化后再提出问题。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一个事物的多种表述方法。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不同方法表述,同时,还可以以不同的问题让孩子回答,长此以往,孩子会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益非浅。
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要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重的常有多种指令的任务,为孩子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