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物种”展览8月27日开幕
“新物种”展览
- 活动时间:
- 2016年8月27日~10月16日
- 活动地点:
- 深圳华·美术馆
- 活动门票:
- 全票15元,半票8元,每周二为免费参观日。
- 报名方式:
- 0755-3399 3111
其中部分作品
巴特·赫思(Bart Hess)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服装和人类皮肤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为自己制作衣服。衣服是人类的羽毛,是皮肤的延伸。时尚领域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疯狂追逐正在把自己演变成一个新的物种。他精妙绝伦的影像混合了时尚、舞蹈、雕塑、电影、新科技等多种元素。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混合了多重跨界、杂交、变异的新物种。
丹麦的BIG(BjarkeIngelsGroup)公司设计的哥本哈根垃圾焚烧厂,他们把建筑物的坡道设计成滑雪场,而且让那个烟囱能够吐出巨大的烟圈来。这非常疯狂,很幽默。这让市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本来很招人讨厌的巨型建筑,就连冒出来的烟也变得充满娱乐性。
“卢卡斯与他儿子的工厂”,卢卡斯·马森(Lucas Maassen)是一位荷兰设计师,他与三个儿子的合作方式让人深受启发。荷兰有严格的童工法,规定雇用童工每周不得超过3小时,并且安全无害等各项规定;他按照童工法的要求和他的三个儿子签雇佣合同。雇三个儿子为他的木家具上颜色。小孩子胡涂乱搞,颜色也上不匀,或者涂了一半就算完事了,这反而让家具的颜色都不一样,每一个都不一样。小孩子还玩儿得很嗨。完全改变了人们对雇佣关系的理解,没有剥削和剩余?值,游戏即工作。
卢麃麃在她多年的服装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一直尝试着非常基本性的思考。《一根线》即是这种思考的典型例子,作为构成服装的最基本元素的一根线,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她尝试用一根线去做衣服、做椅子、做地毯、做任何家里面的东西。冯徕是她的儿子,他们共同合作的作品《吃东西》是由一组儿童涂鸦绘画开始的。儿子告诉妈妈:“吃东西的时候,牙最高兴”。儿子把吃东西的感觉画了下来,妈妈把这些画绣在了毛毯上。一种原始的亲情关系被注入了设计中。
艾玛·凡·德·哈克(Imme van der Haak),也是位服装设计师,同时在大学里教书。她把自己和妈妈、外婆三个人的形象印在半透明的面料上,然后分别交错套在三人身上,这样三代人的形象分别重叠显现,青春重叠着衰老,苍老渗透着青春。她把这个过程拍成三部短片,非常动人。她完全超越了服装的边界。这次展览中最小的参与者应该是卢卡斯的三个儿子,而最大年龄的参与者则是艾玛的外婆。
叶碧华是中国新一代青年设计师,她以现成的工业小产品和小配件作为工作原点,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发卡、一个捆扎条都可以被她超凡的想像力转变成一种带有新生物质感的东西。这似乎成了她的工作方法。她总是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配件开始,最终制造出一个新生物。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博拉·红(Bora Hong)是一位韩国设计师,她的灵感来源于在韩国流行的整容手术。她拿这一现象和设计做比较:通过改变我们的身体来表达自尊和获得社会地位。这种现象触及到有关美、广告、痴迷、痛苦等全球性话题。她用想象力把自己变成了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帮助难看的椅子变成它们理想的样子——一把经典的伊姆斯椅。
冯峰的作品《鸭兔》,显然受启示于格式塔心理学上的典型例证“鸭兔图”。从心理学上讲,它在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而在哲学上,哲学家却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就借助这个图形来说明:如果同一个对象可以被看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这就表明知觉并不是纯粹的感觉。这当中其实有两个更替的读解。不过,面对冯峰的《鸭兔》观众决不可能产生两个有更替的读解。这意味着,真实与再造物是有区别的。而冯峰的《鸭兔》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物种,它象征着跨领域合作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在向人们介绍他的另一件作品《棉被椅》时,冯峰说:“我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你生活的这座城市就是那个荒岛,而你就是流落到荒岛上的鲁宾逊,用你能够遇到的任何东西开始你的生活和创作吧。于是,在不久之后我把我唯一的家具(一床棉被)做成了雕塑,同时它也是一张不怕风吹日晒的漂亮的躺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