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我是如何学习语文的
随便编一个例子: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开头那段环境描写简单却很经典,现在我们来看这个环境描写它的作用。
这时我们带着“含道映物”这几个字去看鲁迅的“道”。他写环境也好、华老栓等人物也罢,目的都是为了歌颂为革命牺牲的夏瑜,他是在支持革命、批判当时的反动派,同时用他的笔去揭露封建环境下人们的愚昧无知与贪婪残忍。
当你明确了他的写作目的后,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清楚了——暗示时代大背景、揭露反动派嘴脸、突出群众的愚昧与麻木、为后文做铺垫、蕴含对革命的希望。
所有的阅读题都是这样的思路,明白了出题人想考察的是什么,根据他的目的,很容易便可做出解答。
一切试卷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标准答案的要求。所以,解答试卷时应该尽可能地体现能力,通过答案去和出题人、判卷人交流,让他们知道你明白他们的“道”,也就是说他们要考察的是什么。对于一份这样的卷子,你要相信,没有一位判卷老师会不给你好分数。
【F 结尾】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
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
他们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这才是文字真正的所在。
我永远会记得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会记得我第一次为书中的悲惨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欢乐欣喜若狂……我绝不会忘了这些。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
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文字多么华丽、布局多么复杂、词语多么精准,而是其中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2013年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
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这才是我为什么热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