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出晚归 错峰出行
代步工具:公交车、出租车
日均行程:15公里(红岭路~景田)
每日花在路上的时间:1小时
我们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同夫妻关系,有点居家过日子的意味。
比如说在交通方面,明知道早晚车多路塞,你还硬要出门,结果必定是怒火一发不可收,对交通的诅咒升级为对这个城市的愤恨。这就好比明知老婆这段时间不得劲,你还偏要撩拨,结果必定没有好果子吃。反之,如果你找个对方闲情逸致的时候,结果必定两情相悦。当然,这样的经验和境界,只有我这种在深圳生活了将近八年的“老人”才领悟得到。下面就说说我跟深圳交通彼此妥协、互相体恤的一些经验吧。
我住在红岭路,工作地点是景田,夜班一族,工作时间是晚7点到凌晨3点。平时如果打车的话,滨河路畅通无阻,转到新洲路,在红荔路等一个红灯,接着一个拐弯就到——顶多十分钟的路程。自从金融危机之后,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得算计着了,出行工具就只能选择公交车了。
下午几点出门的问题,让我颇费思量:按常规6点出发是比较合理的,可是,此时的滨河路已经拥堵起来,翘首以盼等到公交车从车阵里杀出来,车里已经塞满下班回家的上班族、放学的学生、精力旺盛出来走亲访友的老人家,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把车厢挤成了沙丁鱼罐头。下一班车还遥遥无期,根据经验推算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一咬牙挤了上去。密封在无数个前胸后背里,随公交车堵在联合广场附近的车流里,半天动不了一步,直到懵懂地被运送到目的地,几乎窒息。平时半个小时的车程,结果走了一个多小时。
为了免除窒息之苦,我把出发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下午5点出发。调整的结果是,有座位坐了,可是下车却很费劲,因为一路上上来许多乘客,渐渐把车厢的空隙逐一填满。尽管我已经很有先见之明地坐在最靠近后门的座位,可是下车时还是得在人墙里奋力拼搏一番。
当然,我也想过反其道而为之:将近晚7点出发,打车去往公司。这多半发生在我头天夜里喝醉,第二天怎么睡也睡不醒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糟,首先拦不到出租车,好几拨人站在路口目光焦灼、浑身透着不耐烦,此时来的一辆出租车就如同诺亚方舟一样抢手。打到车后,开了车窗长吁一口气,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只是为了下次的灰心丧气做准备——出租车刚拐上新洲路,就见长长的车流被红荔路的红灯拦截了。左拐的两个车道上,满是气急败坏的车子,埋怨前面的车主痴呆,错过了转瞬即逝的绿灯,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过去。这个时候看看时间,已经接近七点半,只有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理,点支烟,等三到四个周期的红灯,同时惴惴不安地祈祷领导今天好心情,不会对自己的迟到较真。
有了这些惨痛的经验,我果断地把自己出发的时间提到下午四点半,出行的心情豁然开朗:人少,车厢里空气质量好很多;速度快,大部分上班族还没下班,路况就通畅许多;心情好,沿路看看路边昂扬的绿色,觉得自己也充满生机。至于上班前多出来的时间,我会去公司附近吃个晚饭,然后散个小步。
举一反三,上班的经验也被我用在周末的出行上。周五周六傍晚的交通更是灾难,辛苦了一周的人们倾巢出动,结果路况比平时还闹心。对此,我和朋友们已经达成共识,傍晚时先各自在家里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晚上九十点钟才是我们聚餐的时间。至于周日,可能大家都被麻烦百出的交通弄得心灰意冷,全蜗在了家里,所以周日傍晚的交通反而出奇地畅快。
久而久之,我总结出了“早出晚归”的经验,以此来抗衡傍晚时分的交通拥堵,虽是情非得已,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这个经验持之以恒的好处是,我与深圳相安无事地继续共处着,很久没有动离开的念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