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感受庞贝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在迄今保留的世界历史遗产中,没有谁可与庞贝再现的鲜活历史媲美。1900多年前的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位于意大利南部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发威,连续4次喷发和3次尘暴,以摧枯拉朽之势,使庞贝这座2万人口的城市,在短短20个小时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700年后,人们首次发现了这个被大自然潜藏的秘密。随着考古学家的挖掘,庞贝这座古城以活生生的原生态与现代人见面。
作为在中国举行的意大利年之大压轴,《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展览今年2月至5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来自意大利庞贝博物馆和那不勒斯博物馆的480多件艺术珍品,从精巧的黄金饰品、栩栩如生的人体模型到色彩鲜艳的整墙壁画,件件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它们非凡的经历,让中国观众第一次有机会零距离感受庞贝,与1900多年前的古罗马文明当面对话。
庞贝古城并不代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也不代表古罗马艺术的巅峰,它的独特在于它是大自然以残忍手法保留下一段1900年以前最纯真、自然和鲜活的市井生活。庞贝考古管理局局长彼得罗·乔万尼·古佐如是评价:雅典娜和罗马的壮丽建筑物,无须人们刻意去理解,只需要回到古代,在宗教般的沉默中去鉴赏。但庞贝不同,突然发生的破坏一瞬间尘封了居民们的具体生活。它不需要文学大师的雕琢,任何有感情的人,都可以通过因火山灰窒息而死的不幸者们遗骸的姿态,复活当时的故事。
展品中,最多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金银饰物,又粗又长的蛇形项链象征着财富,薄如纸片的花形首饰雕刻之细致,难以相信这是1900年前的制作工艺,镶嵌着宝石的耳环、戒指,像镣铐一样粗重的纯金手镯,还有一枚枚雕刻着精美头像的金币……由于它们并不是王宫贵族的珍品,而是庞贝市民带在身上的细软,使它们不同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多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借助考古工作者的发现,许多物件还原了其各种身份主人的生活故事和逃生经历。一条葡萄叶坠饰项链和一块雕有侧马像的红宝石和20具遗骸,讲述了迪奥梅蒂斯庄园当时的悲剧:当碎石雨袭来之时,庄园主为了大家的安全,把家人和仆人引到了中庭一侧有天井的地下走廊,随身携带着全家人的面包、水果及其他必需品。然后主人和一个奴隶拿着布袋和钥匙去门口探路。袋中装有10枚金币、88枚银币,是当地发现的最大宗钱币,反映着主人家的实力。但又一波火山灰尘暴突然袭来,他们倒在庭院门口,使躲在地下走廊的其他人也窒息而死。
在众多金银首饰中,一套完整的外科医疗工具,其中包括手术刀、镊子、止血钳等十余件,表明这是一位外科医生在逃难时身上惟一的随行物品。尽管锈迹斑斑,但是这些器械无声地告诉人们,在灭顶之灾到来前的瞬间,人人自危,在带上所有家当慌乱逃生之际,这位医生想到的却是人们需要救助,在他心里,他的手术箱才是最有价值的。
庞贝的发掘开了田野考古之先河,它是西方真正意义上考古学诞生地之一。这次展览也将考古学上的一些技术成果带到了中国。一尊尊罹难者死前一刻的石膏像(见图)令人印象深刻。它们不是艺术家的创作。据介绍,在庞贝古城发掘过程中,人们偶尔发现凝固的火山灰中有一些空洞,考古人员经过研究,决定将石膏浆注入这些空洞中,待其自然凝固,呈现的竟是一个个细节清晰的古庞贝人的塑像。这次展出的多具这种塑像的复制品,不同的姿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受难者当时绝望、恐惧和痛苦的体态,无声地诉说着那场灭顶之灾的故事。在那个天崩地裂的时刻,有的父母拉着孩子狂奔在街上,有的全家人挤在房间的一角,还有一对情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只大狗,尽量地伸展着身体,覆盖在一个孩子身上,试图在为他遮挡住从天而降的炽热的火山灰;孩子则蜷伏在大狗的身下,一只手紧搂着狗的脖子。
20多米厚的火山灰将庞贝古城淹没后,历史在新的土地上延续,新人全然不知他们脚下是一个历史的宝库。家住那不勒斯的意大利驻华使馆新闻参赞帕德尔尼告诉我们,她妈妈就出生在与庞贝城同时被淹埋的赫库兰尼姆古城,很长时间这个城镇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雷西纳镇,考古发掘使赫库兰尼姆古城重见天日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当地人们的要求下,这里恢复了原来的名称——赫库兰尼姆镇,不过其母亲的出生证上仍然写着雷西纳镇。
连续200多年的庞贝考古还在继续,不断为研究古罗马时代城市的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商贸活动及人们的生活提供着珍贵证据。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