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氏教育中现存误区和对策
【导语】:在世界教育史上,玛利亚 蒙台梭利是20 世纪初的一位著名幼儿教育家。1907 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 1909 年,在儿童之家实验的基础上出版了《蒙台梭利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蒙台梭利教育法于1994 年开始流行,至今已有约300 多个蒙台梭利教室。
在我国,蒙台梭利教育法于1994 年开始流行,至今已有约300 多个蒙台梭利教室。然而,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只有将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即实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中国幼教现实特点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幼教的改革和发展。
一、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一) 幼教实践中过于注重蒙台梭利教育法产生的经济效应
在我国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中,有不少幼儿园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入园的孩子有相应减少的趋势。一些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追求入园率,就打出蒙台梭利教育的大旗来吸引生源,而不顾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匆忙购买教具,培训教师,致使蒙台梭利的学习只是形式上的,是做给家长和领导看的,而缺乏对蒙台梭利教育实质的把握,不利于孩子全面和健康地发展。
(二) 幼教实践中只重蒙台梭利教育形式而忽略对教育精髓的把握
在我国当前的幼教实践中,学习、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风气非常浓,然而,引进与移植中的形式主义也非常严重。比如,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其教育法中十分有特色的部分,而在一些幼儿园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误认为只要将蒙台梭利的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而没有把握蒙台梭利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认可和在此基础上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简单操作。
(三) 幼教实践中缺乏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的教师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她指出学校教育的实际是要把科学研究的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结合,而这种结合首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她说:“我们可以假定,通过我们长期耐心的训练,已经培养出习惯于自然观察的教师,并具备了自然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
蒙台梭利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一个观察者和示范者。教师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观察者,观察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引导,观察儿童对教具的兴趣及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们的面部表情。儿童有需要时,教师应随时出现在其身边,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或适当的刺激,让儿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示范者,在儿童自由选择、使用教具时,教师要做简单地示范。当儿童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儿童解决的方法,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其选择另一个新玩具。如果用蒙台梭利提出的教师准则来评价我们已经开展或者将要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那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是真正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精髓呢? 因此,培训一批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的教师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