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昌阁 见证历史的奇迹

导语 登上文昌阁,与它一起见证历史的奇迹。

  文昌阁在苏州市郊浒墅关兴贤桥董公堤畔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 我曾经沿着大运河进入文昌阁前后两次。一次是80年代末,正是浒关刚从吴县管辖下转入市管县的时代。因为很多原来县管的单位由市局系统直接管辖,因此我们有进入这里直接接触了解的机会。那时的文昌阁被浒关家禽孵化场占用,沿着运河边走上一个高墩就看到了孵化场工房。运河边的这一块高地上鸡鸭成群,职工们也是忙于孵化工作,谁也没有心思去考虑过去的历史。孵化场的领导面对大运河,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处太平天国的营垒,并指给我们看破旧的大殿。这里虽然营垒的砖墙依然,古树还在,只是建筑破坏严重,很难再有什么文物,只能说这是一处历史的遗址。

  当目光停留在几百年之前的文昌阁,我才逐渐地了解了它过去的辉煌,它的过眼烟云的历史,它以及运河所承载文化的悠久和沉重。据《浒关镇志》记载“文昌阁在镇兴贤桥南。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当地士人张宏德、宏谟、宏祚兄弟以浒墅河水(运河)直泻,人文不盛,因此捐款巨万,开放生河纤水势,取土筑基建阁于丘上,奉祀成象建成。万历四十三年(1615)关吏张大猷助银捐俸千缗。康熙间廪生黄衮弃儒学道在这里,榷使礼部员外郎黄懋重建昌阁,颜额曰:太微律院(取道教太初太微太清三太意),彭定求为记。后有道士梅谷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苏巡抚闵鹗元及关主事(榷关)织造四德首捐廉俸重建,闵鹗元为记,道士徐来鸿实募重建静室。”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登阁眺望运河风光,见河中樯帆排列,劈波斩浪,赞为“昌阁风桅”。浒墅关八景之首的称号也由此而得名。

  到了1860年至1863年间,太平天国李秀成军队驻守浒墅关。见文昌阁居高临下,四周城河环绕,地势险要,可扼控运河。便在这里拆除附近的殿宇祠堂、节孝牌坊,建立营垒,屯储粮草。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还曾在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北面沿河正门之内还筑有类似月城的砖垒,东南角有辟门,下通水池,门上有阳文砖刻“草园”两字。

  浒关文昌阁到了解放之后,变化较大,在1958年首先砖墙营垒被拆毁,仅留残迹。但据说现在看到的前后两殿及两厢还是太平军进驻过的建筑原物,且建筑均为清代硬山顶建筑。更有人说两殿屋顶还可见到太平天国特有的龙凤纹瓦当、滴水,是真是假不可辨。但四周小河环绕,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却是真。文昌阁作为古镇浒墅关的重要史迹和古运河畔一景,值得一去。

  距离第一次登临文昌阁20多年之后,我第二次来到了这里。

运河大桥替代了过去的旧桥,文昌路从白洋湾直通兴贤路,就在这里大桥的桥堍边眺望到了悠悠的文昌阁。靠着人们的指点,走过弯弯绕绕的小路,走进工地,沿着工地的大路走到底,从一个被广告遮住的小门进入,才踏进了正在修复的文昌阁。运河在静静的流淌,运河边那个土墩周围已经建了一个河水环绕绿树草地的景区。家禽孵化场早就搬走,但过去的简陋房屋还在。高墩的南面是一座新制的石牌坊,上题四个大字“文昌风帆”,是否与乾隆的题词“昌阁风桅”一个意思?此地文运昌盛,新风作帆,可以直济明天。沿运河边是修复好的城墙,高土墩上是大殿和厢房,虽然说还在修复之中,但当地的农民,特别是那些年老的农妇,已经早早地在那里烧香磕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一家的文运,为了子女的读书,那些老农妇就是如此的执着。政府的目的自然是想把这里变成浒墅关重要的文化旅游项目来开发,规划沿大运河建设以明清水乡建筑为主的古运河明清观光带,恢复重建沿运河浒墅关城墙、浒墅关明清关署、明清店铺博物馆、蚕桑遗址、文昌阁道院、董公堤等历史景点,重现京杭大运河浒墅关重镇风貌。但农民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历史和文化,而是对神灵的敬畏和诉求。是对家庭平安兴旺的憧憬,对儿孙求学上进的殷切期望。因此这些农民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把大量的金钱花在烧香拜佛敬神上,以追求内心的目标和心灵的平静!

  清代有位诗人叫朱天成在登临此阁后,曾赋诗一首《登文昌阁眺》,其中有:“凭高舒望眼,落日满秋山”。这两句让人赞叹的诗句,真实地勾画出了文昌阁和运河边的风景。如今踏上文昌阁高墩,其轩敞高爽的风物气韵依然令人回味无穷。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