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制造神童而毁了孩子
导语 现在一些媒介宣传的育儿方案,常常让人误以为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每个孩子的成功道路都是一样的。这大大忽略了儿童中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父母都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如果能成为超常儿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童,就再好不过了。这种情况,也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
中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超常教育的研究。科学研究表明,“神童”是不能制造的,它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两个方面。超常教育其实是发现这部分儿童的天赋,通过后天的干预使他们的天赋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弥补发展中不足的部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经常出现关于“神童”的记载。在现代教育领域,有关“神童”的培养和教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所谓“神童”、“天才”,是相对于具有普通智力的儿童而言。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优异的儿童约占儿童群体的10/o~3%。
由于智力优异的儿童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与其他普通孩子有所不同,甚至会有一些古怪的、不可思议的表现,使得很多人对这些孩子的超常现象感到不可理解,觉得很神秘,因此称这些孩子为“神童”。其实,“神童”并不“神”,通过对一些“神童”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到,“神童”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智商比较高、很聪明,早期开发也比较好的孩子。还有一种是智商尽管不是十分高,但由于早期开发比较好,表现出能力很强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并不陌生,常常可以感觉到他们有些与众不同,聪明机灵,思维敏捷,能力很强。经常听到有些大人评价孩子说:“这个孩子特别灵”,“这个孩子反应快,学什么都快”,就是指孩子的智力超常。仅从智力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把这些智力超群的所谓“天才”儿童、“超常”儿童也都称为“神童”。
对“神童”的鉴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采用多指标、多途径和多种方法进行鉴别,并且要通过实施超常教育的过程来进一步验证。
所谓多指标,就是不能光看孩子的一门专长或特长来判断他是否超常,而要从知识面、记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综合智力因素来判断。比如说,有些孩子3岁时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还有些孩子很小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显得比其他孩子要“超常”,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而获得的。如果只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不能表明该孩子智力超常。
所谓多途径和多种方法,就是不能只凭考试或测智商来判定,而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判断、检验和鉴别。不仅要看智力因素,还要看非智力因素。比如说,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对其进行语文和数学训练,上小学前认字上千,能做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还有的孩子测智商得分也不低,这也有可能是训练的结果。语文、数学的知识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智商的测试题也可以通过模拟训练提高成绩。
因此,鉴别一个孩子是不是“神童”,通常要通过专家和专门系统的测试才能做出判断。超常教育首先需要对孩子实行严格的鉴别,检测其知识水平,并在脱离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了解孩子的逻辑推理、记忆分析等心理学上的能力。否则,让孩子接受不适合其特点的培养模式,会伤害孩子的。
现在一些媒介宣传的育儿方案,常常让人以为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每个孩子的成功道路是一样的。这大大忽略了儿童中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著名的超常教育专家查子秀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因为成年人的急功近利而葬送儿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