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考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一览

导语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80分钟,满分100分。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80分钟,满分100分。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包括“注意事项”和试题。“注意事项”是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作答提出的重要指导性建议,包括试卷构成、作答时间、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考试时,报考者应仔细阅读“注意事项”,遵守相关要求,合理把握作答时间,正确填写填涂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试题分为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部分。

  (一)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例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正确的有几项?

   ①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③在物质文明方面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④遵循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

   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例题2: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答案:C。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对比可知,语句②和语句⑤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

  例题3:下列毛泽东诗词与创作背景对应正确的是: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949年解放南京

  B.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

  C.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1948年淮海战役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

  (答案:A。A选项,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毛泽东得知捷报后,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故A正确。B选项,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写下这首词。故B错误。C选项,出自《西江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在起义后几天写下了这首词。故C错误。D选项,出自《七律·长征》。该诗作于1935年10月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长征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的。故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

  例题4: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下列与该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醅酒”的过程利用了微生物的作用

   B.“绿蚁”是因为酒中添加了可食用调色剂

   C.炉火燃烧的过程是内能转化成化学能

   D.从雪到水的转化过程会释放出热量

  (答案:A。醅酒过程要发酵,发酵需要利用到微生物,A选项表述正确。“绿蚁”是酒在发酵后未经过滤,由酒曲、粮食等物质形成的,B选项表述错误。炉火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成内能,C选项表述错误。雪到水的转化过程会吸收热量,D选项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

  例题5:关于常见气体的工业制备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和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制备一氧化碳的原料

  B.电解水时制备得到的氢气体积比氧气体积更大

  C.通过低温液化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沼气中的甲烷

  D.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D。碳(木炭)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A正确。在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通入直流电,水分子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得到的氢气是氧气体积的两倍,故B正确。低温分离是使气体混合物通过压缩、冷却、膨胀等操作在低温下液化将其各个成分分离的过程,利用了各个成分沸点的不同,故C正确。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的反应,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故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D。)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例题1: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创造了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无疑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______。但是,中国经验作为中国道路的积极成果,也是在遵循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吸收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行探索的重要产物,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因而又具有一定的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域性 国际性 B.实践性 理论性

  C.先进性 创新性 D.特殊性 普遍性

  (答案:D。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中国经验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一般规律。第一空,中国经验是在开创中国道路的实践中取得的,所以具有“实践性”“特殊性”。“地域性”“先进性”与前文语境不符,故不选。第二空,中国经验吸收了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又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所以具有“国际性”“普遍性”与“创新性”,其中“普遍性”最为合适。此处并没有强调“理论性”,故不选。综上,应填入“特殊性”“普遍性”,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______。这方面,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______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主流媒体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蔓延 守护 犹豫

  B.扩散 占据 退缩

  C.泛滥 掌握 含糊

  D.滋生 控制 迟疑

  (答案:C。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主流媒体在宣传时应发挥的作用。根据语意,第一空所填动词的主语是“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蔓延”“扩散”“泛滥”合适;“滋生”意为引起,不合适。第二空所填动词的宾语是“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填入“占据”“掌握”“控制”合适,表达主动性强;“守护”强调已有主动权,保护其不被夺走,不符语意,不合适。第三空指对待原则问题的态度,与“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相对,“犹豫”“迟疑”“含糊”合适,“退缩”不合适。综上,应填入“泛滥”“掌握”“含糊”。因此,正确答案为C。)

  例题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方面有很多鲜活生动的事例。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______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尽其用 历久弥新 B.因地制宜 经久不衰

  C.顺势而为 利在千秋 D.因势利导 泽被后世

  (答案:D。这段文字以都江堰为例,说明了建设应顺应当地的地形特点并加以利用。第一空,根据前句可知都江堰主要是依据洪涝规律和地势特点建成的,“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符合语境;“物尽其用”指充分发挥各种东西的功用,“顺势而为”指顺应时势而行动,不符合语境。第二空,根据前句可知,横线处要表达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泽被后世”和“利在千秋”符合语境;“历久弥新”指经历很长时间反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时间也不衰减,不符合语境。综上,应填入“因势利导”“泽被后世”。因此,正确答案为D。)

  例题4: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信念,是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即将人类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角色,变为这一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道德意识,人们才有可能在运用其在这一共同体中的权利时,感到所负有的对这个共同体的义务。这不仅依赖对自然本质的科学理解,也依赖在了解基础上建立起的对自然的感情。

  文段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A.自然共同体意识的树立

  B.对自然共同体的义务

  C.热爱自然的感情

  D.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愿望

  (答案:A。首句指出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愿望”,次句说明“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第三句说明“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道德意识”的重要意义,最后归结到“这不仅依赖……,也依赖……”,即实现这种意识的条件。因此,可知“这”指的是“自然共同体意识的树立”,正确答案为A。)

  例题5: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B.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C.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D.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答案:A。这段文字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首句介绍先秦时期“开启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次句以“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作为统摄,然后列举分立、对峙、统一等不同的历史格局下,各王朝的具体表现,论证此前观点。最后归结到“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这一认识。因此,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正确答案为A。)

  例题6:戴口罩等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其实是一项“老”技术,此前研究人员在解决军事刑侦和视频监控问题时就曾长期研究过该技术,并发展出诸多成熟应用。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以往的技术基础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戴口罩?脸识别“先天不足”的顾虑。相较于以往,口罩遮挡住面部,使得人脸识别系统收集到的面部信息大量减少。不过研究表明,人脸识别的关键信息集中于眉毛和眼睛,只要模型训练得当,戴口罩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并不会大幅下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高识别精度才是这一技术的难点所在

  B.该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基础的

  C.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D.人脸识别并不需要对全脸进行整体识别

  (答案:B。这段文字谈的是“戴口罩人脸识别”问题。首句说“戴口罩等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其实是一项老技术,此前……”。横线后面说“但是以往的技术基础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的顾虑”,并以“相较于以往”具体说明原因,最后一句则以“不过研究表明”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乐观的结论。因此,横线处最适合填入“该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

  例题7:根据所给材料,回答(1)~(5)题。

  海洋石刻遗产是我国海洋遗产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类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所谓海洋石刻遗产,通常指的是分布在我国海岸带地区、以石为载体、表述海洋社会文化主题的各类石刻,也包括一部分位于内陆地区的涉海石刻。海洋石刻遗产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历代涉海人群的重要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信息。

  中国很早就有利用海洋及刻画海洋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期,滨海地带生活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头作为表述工具,如东南沿海一带的贝丘遗址中,发现了一些保存下来的太阳崇拜石刻,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海洋石刻艺术。秦汉以来,随着滨海地域逐渐得到开发,人们利用海洋的活动日渐频繁,海洋石刻也相应增多,并最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石刻遗产。从田野调查可见,我国各地目前留存下来的海洋石刻,广义而言,可以分为石刻建筑、石刻造像、石刻文书等三大类别;从狭义上说,海洋石刻遗产指的是石刻文书,即以石为书写载体的各类涉海文书,如摩崖石刻、碑铭等。①

  单就狭义的海洋石刻遗产来说,可从内容上分为海防与海疆安全、海洋生产与管理、海洋宗教文化等类别。其中第一类海防与海疆安全相关的海洋石刻,包括历代海防与记功类石刻。历史上,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经略海洋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海疆安全,因此不少滨海地区留下了海防将士的石刻印迹。典型者如福建省诏安县的一个明代海防所城——悬钟所城中,保存着29通明代海防卫所将领巡视当地海防时留下的摩崖石刻,是目前我国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海防官兵石刻文书,集中展现了明代东南沿海卫所的社会网络与文化活动。②

  还有相当一部分海洋石刻遗产属于海洋生产与管理类别。典型者如泉州九日山上保存的10通宋代海交祈风石刻,是记载宋代泉州当地的海洋航行仪式习俗的珍贵石刻资料,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记录。同样,在福建沿海不少港湾地区,还保留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坞界碑”,这些也是反映当地海洋生产的石刻记录。此外,一部分海洋石刻还涉及历代官府对于海洋的管理或当地社区对于海洋活动的习俗规定。③

  在目前留存的海洋石刻遗产中,比较集中的是第三大类即海洋宗教文化石刻。历代滨海、岛屿地带人群在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丰富多样的海洋神灵信仰,由此产生大量海神宫庙,典型者如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滨海区域普遍存在的天后宫。按照地方习俗,新修或重修当地重要公共文化空间的行为,往往伴随着竖碑纪事的仪式活动,这些涉海宗教碑铭,因为保存了历代修建涉海宫庙的记录以及捐助者姓名、捐助银两数目等内容,为我们今天深度了解历史上海洋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石刻文书资料。④

  近年来,由于城乡建设、工业发展与海域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包括海洋石刻遗产在内的海岸带文化遗产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保护处境。尽管一部分标志性的海洋石刻因为各种原因被列入各级文物名录,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相当多的海洋石刻还缺乏基本保护条件,一些涉海碑刻因为无人看管,不仅遭人随意拓印,甚至被凿挖盗卖。对于海洋石刻遗产而言,在人为破坏及日常损坏之外,另一个较大的威胁是海洋灾害与污染侵蚀。海洋石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外露性。除了一部分保存在宫庙或其他公共建筑内的海洋石刻,相当多的海洋石刻都是处在海岸带的公共区域。比如传统时代“勒石示禁”的习俗,使得绝大多数的涉海示禁碑,都要竖立在渡口、海港、渔村等醒目的公共空间,从而暴露在自然界中,容易遭受台风、海啸、海水酸化侵蚀等海洋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害。

  (1)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填入文中的哪个位置?

  如我们在福建诏安地区调查时,发现了一通乾隆年间反映地方官府对于船户“烙号刊名”的示禁碑。在这块碑文中,清楚地载明严禁当地澳甲等海洋管理人员利用印烙船号的机会苛索船户?用的内容,展现了清代前期地方官员对于海洋的治理。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展现了清代前期地方官员对于海洋的治理”。原文中与之最密切相关的,是“海洋生产与管理类别……”一段,由此可知,应该放在③处。因此,正确答案为C。)

  (2)第二段中提到东南沿海一带贝丘遗址中的太阳崇拜石刻,意在证明:

  A.海洋石刻艺术历史悠久

  B.当地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

  C.沿海地区很早就频繁利用海洋

  D.海洋石刻最初以太阳崇拜为内容

  (答案:A。根据文段“早在新石器时期,滨海地带生活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头作为表述工具”,说明贝丘遗址中的太阳崇拜石刻这一例证是为了证明“海洋石刻艺术历史悠久”。因此,正确答案为A。)

  (3)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海洋石刻遗产与关键词对应错误的是:

  A.悬钟所城——卫所、摩崖石刻

  B.泉州九日山——祈风仪式、唐代

  C.天后宫——海神、海洋宗教文化

  D.坞界碑——海洋生产、明清时期

  (答案:B。“泉州九日山”出现在以下语句中:“典型者如泉州九日山上保存的10通宋代海交祈风石刻,是记载宋代泉州当地的海洋航行仪式习俗的珍贵石刻资料,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记录。”可知“泉州九日山——祈风仪式、唐代”的对应中,“唐代”是错误的,应该是宋代。因此,正确答案为B。)

  (4)这篇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谈论:

  A.古代海洋石刻的常用工具

  B.海洋石刻作为文化记忆的事例

  C.海洋石刻遗产的保护举措

  D.与其他国家海洋石刻遗产的比较

  (答案:C。文章最后说“近年来,由于城乡建设、工业发展与海域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包括海洋石刻遗产在内的海岸带文化遗产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保护处境。……从而暴露在自然界中,容易遭受台风、海啸、海水酸化侵蚀等海洋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害”,可以推知,下文应该是讲“海洋石刻遗产的保护举措”。因此,正确答案为C。)

  (5)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A.古代海洋石刻:海洋文明兴衰的见证

  B.海洋石刻遗产:海洋文明的记忆镌刻

  C.沿海地区的记忆坐标:海洋石刻文书

  D.复原海洋记忆的钥匙:海洋石刻发掘

  (答案:B。“海洋石刻遗产”是全文核心,通过海洋石刻遗产探索海洋文明,因此,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海洋石刻遗产:海洋文明的记忆镌刻”。因此,正确答案为B。)

微信搜索【深圳本地宝】公众号并关注,关注后回复【国考】,即可了解2024年全国+深圳国考职位表、获取报名入口、各类考试大纲、报考指南+公告、缴费+准考证打印入口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