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豆浆奶的制作方法

  3)大豆脱皮:大豆脱皮工序通常放在浸泡工序之前,也有采用湿脱皮,即大豆浸泡之后再脱,但以大豆浸泡之前进行大豆干脱皮为好 。大豆通过脱皮,可减少土壤中带来的耐热菌,改善豆乳风味,限制起泡性,同时,还可以缩短脂肪氧化酶钝化所需要的加热 时间,降低贮存蛋白的热变性,防止非酶褐变,赋予豆奶以良好的色泽。

  脱皮率是大豆脱皮工序的关键指标,为达到脱皮的目的,大豆脱皮率应控制在 95%以上。采用干法脱皮,欲经脱皮的大豆含水量在13%以上时,会严重影响脱皮效率。当大豆水分超标时,应先进行干燥处理,将水分较高的大豆置于已通入 105~110℃热空气的干燥机中干燥,当大豆水分含量在 9.5%~10.5%时,取出冷却,冷却后再进行脱皮。水分过高或过低,脱皮效果均不理想。大豆脱皮常用凿纹磨,磨片间的间隙调节到多数豆子可开成两瓣,而不会将子叶破碎。然后再经重力分选器或吸气机除去豆皮。在大豆脱皮时,应注意脂肪氧化酶多存在于靠近大豆表皮的子叶处,豆 皮一经破碎,油脂可在脂肪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产生豆腥味,所以脱皮大豆不可久存。

  4)大豆皮中黑色素的提取:黑大豆脱皮后,将皮收集起来,并进行色素的提取,因为黑大豆皮中的黑色素具有多种胜利活性,有益于入体健康。色素的提取采用水提法,将豆皮与8-10倍的水混合,再95-100℃下浸提2-3小时,然后进行分离,第二次浸提加水量为4-6倍,浸提1-1.5小时,过滤,将二次提取液合并,在大豆磨浆或豆奶调制时加入。

  5)浸泡:大豆浸泡的目的是为了软化细胞结构,降低磨浆时的能耗与磨损,提高胶体分散程度和悬浮性,增加得率。浸泡适度的大豆蛋白体膜呈脆性状态,在研磨时蛋白体可得到充分破碎,使蛋白质能最大限度地溶离出来。浸泡不足,蛋白体膜较硬,浸泡过度,蛋白体膜过软。通常将大豆浸泡于3倍的水中。大豆的浸泡程度应随季节而异,夏季可浸泡至九成,浸泡时间8~10小时;冬季则需浸泡至十成,浸泡时间16-20小时。

  浸泡好的大豆吸水量为1:1一1.2,即大豆增重至2.0~2.2倍。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把浸泡后的大豆分成两瓣,以豆瓣内表面基本呈平面,略有塌坑,手指掐之易断,断面已浸透无硬心为宜。

  浸泡温度和时间是决定大豆浸泡程度的两个关键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温度越高,浸泡时间越短。但浸泡大豆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大豆自身呼吸加强,消耗本身的营养成分,且易引起微生物繁殖,导致大豆腐败。比较理想的水温应控制在15~20℃。浸泡时加入钠盐可减轻豆腥味,软化大豆,增进均质效果,并有助于除去低聚糖。常用的钠盐为 NaHCO3。其浓度为 0.1%~1%,视具体浸泡工艺参数而定。

  6)磨浆与酶的纯化:大豆经脱皮破碎后,脂肪氧化酶在一定温度、含水量和氧气条件下就可起作用,因此,在大豆磨浆时应依此特性而防止脂肪氧化酶的作用。常用的灭酶方法有干热处理、蒸汽法、热水浸泡与热磨法、热烫法、酸或碱处理法等。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