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外活动看中美大学生就业能力差距

  美国青少年的课外活动还受到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影响。美国大学很重视学生课堂以外的表现,这些内容常常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主要考察大学申请者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创造精神。例如一位大学申请咨询专家建议,上完高一要去当实习生,一年至少当100个小时的志愿者,最好在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或博物馆工作,如果这还不够,就要到墨西哥或亚洲长途旅行。假如在课余时间以及暑假建立的社会实践履历仍不足以打动申请者理想中的大学,这就相当于高考落榜,于是就引出“空缺年”(GAP year)的概念。所谓“空缺年”,就是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打一年义工,到贫困社区志愿服务,或者到国外旅行考察,开阔眼界,使自己变的更有竞争力。

  通过对中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青少年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熟练,但是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够,而美国青少年的特点则与之相反,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有待提升。中国青少年多年的课外活动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延续,这固然加深了他们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也导致他们过于看重书本知识,没有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就是记忆,体会不到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在课外活动中也是如此。所以,与美国同龄人相比,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竞争无处不在,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学习主动性不够的人是难以在社会立足的。

  有人认为中国青少年学科教材程度比美国深,学习普遍比美国同龄人刻苦,但是进入大学后往往落后于美国大学生,因此指责中国大学耽误了青年学子,是导致他们就业能力不足的罪魁祸首。这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考虑到二者在上大学之前有多年不同的课外活动经历,就会发现这一指责有失偏颇。和“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一样,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从改善青少年课外活动做起。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理念,让全社会尤其是家长意识到过分强调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广大家长认识到问题所在,课外活动等同于补习班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改变。借鉴美国的做法,在高中毕业和大学录取时考察一个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表现,从制度上对课外活动的素质教育特性予以肯定。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对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青少年课外活动予以资助,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持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开展。社会学教授孙云晓说得好: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信随着我国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健康蓬勃发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高。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