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
要点二:孩子喜欢支配物品,喜欢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物品都是不可侵犯的,于是便萌发了交换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行为在3—5岁的孩子身上极为常见。如果有一天,孩子兴奋地和妈妈炫耀:“我用新的文具盒换来了××的美羊羊贴画。”这时,妈妈可不要用“傻”、“笨”、“没有经济头脑”等词汇责备孩子“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也不要干预他的这种行为。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姗姗从幼儿园回家后,向妈妈炫耀道:“妈妈,快看,一朵小红花。”妈妈低头一看是一张小红花的贴画,漫不经心地问:“哪来的?”姗姗回答:“用水杯和小朋友换的。”妈妈听了,皱着眉说:“啊?傻孩子,那个小红花有什么好的?你知不知道一个水杯多贵啊?能买好几百张小红花了。”姗姗听了,撅着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脸上的表情很迷茫。
事例2:
一位妈妈看到4岁的女儿用水彩笔换了一块积木后,并没有责备她,而是温柔地问:“这块积木是不是那个小朋友最珍贵的东西啊?”女儿骄傲地点了点头,说:“是,那个水彩笔也是我最珍贵的东西。”
事例3:
5岁的星星用一个机器猫玩具和林林交换了1枚一块钱硬币。不一会儿,星星把硬币弄丢了,于是向林林要回机器猫。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星星说:“你的机器猫已经和林林的硬币交换了,如果要想要回机器猫,就必须用硬币来交换。”星星听了,不再争辩了。
教育感悟
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最初的时候孩子会通过赠送零食赢得友情。渐渐地,他发现交换玩具、物品的方式所产生的友情更长久。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交换的行为。
但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比如,一个洋娃娃换一个螺丝钉,一个电子玩具车换一个破旧的图画书。由于物品的价值不同,有贵有便宜,一些妈妈对孩子的“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其实什么是“等价交换”?所谓的“等价”在大人看来是以金钱为标准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金钱的概念,但他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就像事例2中女孩的交换行为,他们的交换理由是对方最珍贵的物品,在他们看来这两种物品就是等值的,交换也是合理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不必太过紧张,也不必在意“吃亏”或者“占便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产生的成就感会使他内心中的自我变得更强大。这种自我认识绝对不是一个水杯或者水彩笔能换来的。
妈妈妙招
1.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
交换是孩子赢得朋友的一种方式,妈妈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在三四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价值”的概念,他们更不懂得“等价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要向孩子灌输“沾光”或“吃亏”的概念,像事例1中妈妈的行为就不可取,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当孩子“吃亏”了,妈妈也不要说孩子“笨”、“傻”之类的话,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2.告诉孩子交换后不后悔。
一些孩子在交换玩具后后悔了,把玩具弄丢了或者玩坏了,然后希望要回原来的玩具,事例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交换后的物品已经有了新主人,那个东西已经属于别人,不再是自己的了。
一个4岁的女孩在幼儿园答应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一个王冠,然后从他那得到一张兔子贴纸。可是回家一想觉得不合算,就对妈妈说:“我现在不想换了。”可是妈妈却郑重地对她说:“你说过的话要算数,答应别人的不能反悔的。”妈妈的做法不仅让女儿学会了交换后不能后悔,还让她学会了兑现承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3.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妈妈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为他创造交换的条件,鼓励他用交换、赠送的方式赢得友谊。一位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一起玩,和小区里其他妈妈商量,把周日定位孩子们的玩具交换日。这天,这个小区的同龄小朋友都会在一起分享玩具,互相赠送。这种方法值得妈妈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也不要随意给他建议,而是让他随便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