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的管教与服从
对大部分人来说,管教意味着在年少的丰富和欢乐生活中,强加箝制。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更能配合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新诠释。审视一下相关的几个字,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管教一词所可能包含的意思。其文里,另一个由管教的同一字根衍生出来的字是“disciple”,意思是热心的追随者、共同工作者。由此观之,管教的真正意义是达成有利于合作之情境的艺术。
成人的职责是为年幼儿童内在纪律的成长提供社会性的环境。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佳环境是,我们今天都很明白他需要有同龄的孩子为伴,以激发自己的发展,并学习能回应社交问题,也能自己掌握复杂而微妙的社交艺术。太粗野、太沉默寡言的孩子,都同样不能成功地做到这种社交的艺术。
当老师制定出一种适当的管教办法时,他会知道如何替个性好攻击的少年订立有效的界限,也会知道如何化解害羞孩子的胆怯。只要缺乏自信的孩子留守在他的壳内,管教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那些在家中或教室里苦无能力维持秩序的成年人,正如那些不能给予退缩的孩子鼓励的人一样,是差劲的纪律维持者。管教暗含一种微妙和变通的平衡,要避免完全不管和过分控制。
管教的意思当然不只是维持秩序而已,它可说是使孩子朝向令人满意的自我控制逐渐成长的过程。成人应该了解,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上,有三个主要阶段,同时他在每一阶段上都需要成人的帮助。
幼儿的行为没有内在的引导。我们都是无意识状态地诞生到人世,这句话对未来的圣人和未来的罪犯同样适合。很小的儿童会做让自己高兴的一切事情,比如,他会触摸他能抓得着的所有东西,甚或把它们塞进嘴巴里。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经验使他聪明起来,同时他也准备好进入第二阶段:如果妈妈在房里,并且正在注视着他,他就不再做这样的事,教育获得了微小的胜利。然后第三阶段:就算房间里没有人在看他,他也不会去拿引人垂涎的糖果。
教育依着这样的轮廓,循序渐进地发展纪律。孩子最后接受了大人对纪律的要求,即使大人不在现场监督,他也会自动遵守规范,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说,孩子有一股内在力量指引其行为的发展,使他形成是非善恶的观念。当然,我们知道有不少人从未达到这个阶段,只有靠外在强制力量,才能使他们不做错事。
父母亲或替代父母之职者的作用,是在于提供幼儿建立“社会性的自己”,亦即“自我”的种种标准。这个作用正如照顾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样重要。可是不幸的是,比较起来,这的确太不可捉摸,也太不明显。试图建立这些标准时,父母常落人两种陷阱:时时刻刻都在叮咛孩子该做什么,以致他们没有机会练习自己做决定;或者,假使他们面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感受到很大的威胁,使他们没有真正选择的余地,这些孩子会继续完全的依赖他们的父母,而无法发展出任何自我引导的能力。
另一方面,或许有些父母是性格不稳定的人,不能坚守规定;或许有的父母在童年时曾受过管教太严之苦,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对自己的后代犯下同样的错误,结果他们失之于放纵。他们屈从相反的想法,完全不订立任何行为准则或任何对本能冲动的限制。这类型的家长在我们所谓的上流社会里特别普遍。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这种过分纵容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薄弱的控制和太严格的控制,都能产生破坏性的后果,因为这给孩子加上了他们不能承受的重担。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往后的生活当中,可能遭受各种因为不同个性上的缺陷而导致的痛苦。
引导和权威是孩子期望于父母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他将不能生活下去。然而,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爱孩子,从而给予他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觉得在家里是被接纳、被需要,甚至是必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是管教的真正基础,不然,管教仍停留于外在的压力。倘苦孩子行为不当而遭受惩罚,那的确会短暂地破坏了和谐,但是千万不该让孩子有那种他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而被摒弃了的感觉。一个三岁大的孩子说:“别表情带刺,我再也不做那件事了。”其实,他真正要说的是:“不要板起这样一副严肃的脸孔。”
大人的赞许对任何孩子都异常重要,所以在他已经受到惩罚之后,父母或师长应该赶快与他“重修旧好”——不要让惩罚逗留下去,或者回头来一再谴责或批评孩子。让他觉得你准备再和他做朋友,同时往事已成过去。特别对那些已失去父母的孩子——不论永久或短暂——他已失去了部分的安全感,所以很重要的是必须一再地强调,他的确被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所爱和接纳。
许多家长觉得,最好的管教办法之一,是让年轻孩子在家庭里帮忙做许多每天重复的小事情。觉得自己有用的孩子会培养自重的个性。正如前所述,不可或缺的安全感,应该是经由孩子感觉被爱和接纳而获得;然而,“我也能帮忙”的感觉会增加这种安全感。他们当然需要别人的帮助。大部分孩子在极年幼时,就会流露出希望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他们喜欢帮忙。已经学会走路且能够边走边以双手拿东西的孩子,会不厌其烦地把东西一个一个地从屋子的这边拿到那边。一位三十个月的男孩,在早餐后,会把他妈妈擦干的每一个盘子和杯子,都帮忙放人橱柜里。.
让家事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这提供孩子机会去贡献他的一份力量。但是有时候他主动提出要帮忙,却只获得被遣回与他的玩具为伍!
有一位三岁的孩子,像大多数同年龄的孩子一样,喜爱洗东西。一天,他正好在洗马铃薯——他妈妈每天早上有一盆沾满泥巴的马铃薯给他洗,并且引以为傲,觉得是在教孩子每日责任的意义。在他用力刷马铃薯的当儿,他对另一位孩子所说的话传人他妈妈的耳中:“看,我会把这水弄得很脏。”妈妈认为孩子这份工作做得很好,虽然那是这么肮脏的工作。对孩子来说,那项工作的意义,不是洗净马铃薯,而是弄脏水。这种玩泥巴的情绪宣泄方式受到欢迎。并非所有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误解,都是如此微不足道。
来自伦敦汉姆斯塔育幼院的最新报导中,安娜·弗洛依德说:“由于常对孩子天性产生误解,人们假定孩子对受到毁坏和攻击景象的影响而悲伤……事实上,儿童会欢愉地在炸毁的地方、炸弹弹坑周围玩耍,会玩炸坏了的家具碎块,并拿倒塌墙壁的碎块相互抛掷嬉戏。当他们做这些事情时,教育他们不要有破坏行为不大可能。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控制自己想将他们嫉妒的人、扰乱或令他们失望的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侵犯到他们幼稚情感的人除掉的愿望。去完成这项反抗他们自己愿望的任务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同时他们周围的人每天总有人被杀或受伤。”
在我们的社会里,调适良好的成人必须有稳定的工作表现。一个极有能力的人,若没有规律的工作习惯是什么也达不到的。因为这种均衡规律感对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工作者异常重要,父母努力去把这种行为过早地硬套在孩子身上,忘记孩子尚未预备好,揠描助长只会造成伤害。若以此类推,我们是不是应该说,婴孩该以牛排为生,因为他长成人之后必须要吃这种食物。
年幼的孩子很重要来自工作圆满达成的满足,他会欣慰自己是有用的。他喜爱加入大人的工作中,在厨房里也好,在花园里也好,他需要这种陪伴,这种工作的分担。全是交给孩子的工作不该太容易,以致对他一点挑战也没有。孩子乐于“努力”工作,因为他觉得这样他是朝着成人的目标前进。假如我们向他要求的是“婴儿的玩意儿”,他就失去了这种满足感。成人能继续做一件枯燥、机械的工作,因为他以结果为期许去推动自己。孩子生活在“现在”。在做他分内之事时,他需要感觉他自己是多强壮、多聪明、多伟大。
孩童对情境的“真实”很敏感。如果家中有佣人,孩子通常会讨厌佣人一直在为他及家中其他成员所做的事情。家长认为孩子不该这样,但事实上他们全是那样。想要孩子养成自力更生能力的家长,别无选择,只有自己成为孩子游戏中的玩伴,但若我们不能身体力行我们所教导的事的话,将成为无效或甚至于是反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