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奶好坏判断标准
导语 宝宝出生后不是母乳就是奶粉!小编来告诉你怎么判断配方奶粉的好坏标准哦!从宝宝的健康状况就可以看出!
母乳,是所有婴儿配方奶粉的标竿
正因为母乳所含的营养,无论是成分种类、组成比例或含量,都最适合宝宝成长发育,因而成为各家婴儿配方奶粉竞相模仿的对象,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宝宝在无法以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即使以婴儿配方奶粉作为生长的能量来源,也能吃出接近母乳宝宝的健康。
由于一般牛乳或羊乳对婴儿来说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因此重新调配奶里的营养组成本来就有其必要,而母乳就是最好的标竿。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科学界对母乳有任何新发现时,众家奶粉厂商总是刻不容缓地上紧发条,即起直追,发现有棕榈油就加入棕榈油,发现有DHA就加入DHA……
不是每一次科学的发现,都等于真相
极尽所能“母乳化”是所有婴儿配方奶粉的理想,各国政府对于婴儿配方奶粉的规范都是以母乳为蓝本,然而,科学家并非一开始就对母乳很了解,在摸索的过程中,也曾发生过奶粉里缺乏维生素B6造成宝宝抽筋,缺乏氯使婴儿因低血氯而造成生长迟滞……等事件。
甚至母乳里乳清蛋白与酪蛋白之间的比,就曾经历了40:60、60:40、75:25等不同的数据,此两者都是奶类中的蛋白质,彼此间的比例关系到宝宝能否将奶汁中的蛋白质完全消化吸收。由于牛乳和羊乳原本的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值与母乳相差甚远,因此在作为婴儿配方奶粉时,须以母乳为参考,加以调整。
十年多前,国内也曾出现厂商为了降低配方奶粉里的酪蛋白,以符合接近母乳的比值,却不小心降低了钙(因为奶粉制程中降低酪蛋白比例,也降低了钙磷比),长期食用下,导致婴儿因低血钙而出现痉挛的遗憾事件。
说明这些事情的目的,是希望父母了解,每一次科学的发现不见得就是事实的真相,科学家也是在错误中学习。
从“实验结果”到“形成定论”,需相当时日
随着时间的了解,科学一直在变,然而要变到什么时候才会成为“定论”?“一个新发现通常会在医学会中提出来讨论,或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其他科学家若认为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就会重复同样的实验,看看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结果。等到世界各地不同实验室的实验、无数的实验个案都共同指向一个结果,才会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也才会考虑对外发表。”
因此,一个实验结果的出现,在形成定论之前是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检视,才能接近“真相”,才有机会形成定论,这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十几年通常跑不掉。在此之前,为求避免尚未成熟的实验结果误导民众或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科学家们通常会选择关起门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