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金发放标准应透明统一防暗箱操作

导语 中纪委近日通报了一起关于高校违规收取高校助学金,用于毕业聚会,联欢晚会的案件。这一事件也警醒了人们对于助学金标准透明化的关注,那么助学金的发放该完善哪些制度,才能防止暗箱操作呢?

  漫画:徐简

贫困大学生可申请助学金

  中央纪委监察部近日通报了两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其中一起恐怕很难不引起普通学生的共鸣:兰州商学院一个班级违规收取19名家庭经济困难生2012年全年的助学金,用于到高档酒店举行毕业聚餐,还在歌舞厅举行联欢晚会。

  这则消息让人警醒的是,从助学金的名额分配、现金发放,直到发到学生手里的钱被“合情合理”地顺利花出,路上可谓要经历九九八十一关。

  较之于助学金能否发放,助学金资格认定存在标准盲区这一现象更值得关注。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大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助学金,主要资格审核单位是其所在的高等院校。因为不同高校生源结构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了学校间助学金发放标准宽松不一的局面。一些学校有足够实力资助全部贫困生,时常发生资助对象“溢出”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学校能够提供的助学金名额“僧多粥少”,甚至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资助对象。因为各校助学政策自成体系,申请资助并不透明,很多时候这笔钱难以用到刀刃上。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公开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首都大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地位处于下层的只占7%,几所一流大学里的比例更低。不过,这个数字似乎与学校认定的有些差距,北京大学在统计2012年本科新生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两成。也就是说,一些内心并不认为自己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享受着助学政策。实际上,最需要助学金的学生大多就读于不那么知名的非重点院校,这些学校筹款能力并不强,却承担了向大部分贫困生提供高等教育的职责。由此可见,各校有必要统计并公开自己学校究竟有多少学生真的需要资助,以切实帮助提供助学金的政府和社会组织确定最合理的发放方向。

  助学金发放之后,公开受益群体的名单和使用情况,无疑能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之前一些学校尝试公开名单后,遭到了受资助贫困生的批评,称侵犯其隐私,也有专家指出公开名单可能会诱发受资助者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学生理解助学金发放的逻辑显得非常重要——助学金不是一项天然应得的福利,而是维护受教育权公平的手段。换言之,受益者享受了额外的社会福利,当然应该履行一些基本的义务。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并接受对使用方向的核查,当然属于受益者的责任,也没有什么丢脸的。

  实现助学金使用情况申报并公开,不仅有助于监督贫困生资格的认定,更能够让善款用到实处。目前,大部分学校已落实了将助学金直接发到学生个人账户的规定,中间环节截扣的余地并不太大。但是,诸如兰州商学院那样违规收取助学金的行为,则让人防不胜防。如果能够实现使用环节的公开,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保护,至少不敢有人明目张胆地“征用”助学金,否则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还是说不清楚。当然,任何公开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在细节措施上规避造假的可能。(王钟的)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