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地址: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邮编:230012 合肥市梅 山 路103号(梅山路校区),邮编:230038 合肥市史 河 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230031 合肥市寿 春 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230061 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 传真:0551-68129028
- 联系电话:055168129059
- 学校性质:公办
- 上级主管部门:安徽省教育厅
- 学校特性:省重点
- 学校代码:10369
- 官网:
- 招生网址: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207.16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余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硕士3037人),有16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2020年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
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
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1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紧跟地方建设需求,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层次、多方位、多模式的全面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合作,并制定相关政府中药材发展规划。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
2016年以来,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10余项;承担了20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年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15个;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指导亳州、六安、黄山、池州、宣城、滁州、安庆、阜阳等地区药农中药材种植,受益人群上万人。实现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
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0月)
校址: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邮编:230012
合肥市梅 山 路103号(梅山路校区),邮编:230038
合肥市史 河 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230031
合肥市寿 春 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230061
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
传真:0551-68129028
更多信息>>录取批次的安排
录取规则:
录取时,以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招办投档分数为准,按“分数优先(含政策加分),遵循志愿”的方式进行专业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专业录取时采用高考排序成绩。无排序成绩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按照投档成绩进行专业录取。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我校无艺术生招生。
加分政策
对于教育部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加分政策予以认可。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对往届生对录取和应届生同等看待。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转专业的基本原则是:学生自愿报名; 各专业教学资源允许;公平公正公开。学生转专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办理。在校期间只能调整一次专业。
转专业的基本条件有:
1、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未受过纪律处分;3、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所学课程均通过首次考核;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经学校审核认定,优先满足其转专业申请:
1、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因自身情况需要转专业的(跨学科门类的应降至一年级学习); 2、复学或留级的学生,因招生计划调整造成原就读专业取消的,可以转入学生原就读学院相近专业学习;3、符合当年高考招生政策中有关转专业条件的;4、学生入学后发现有某种疾病、生理缺陷等,经学校指定的三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其他专业学习的。
其它
奖学金设置
为鼓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我校设立以下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2)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单项奖学金
(3)专项奖学金:包括杨任民奖学金、广东一方制药奖学金、厚生医疗奖学金、亿虬奖学金、马骏奖学金、三九奖学金等。
以上各项奖学金总获奖面达近50%左右,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
困难生资助办法
学生宿舍
我校新校区宿舍为6人间,均带卫带阳台带空凋。另外楼层配有洗衣机和热水淋浴房,目前在安徽省内高校住宿条件是比较好的。学校就餐环境优美,品种齐全,能够满足大江南北不同饮食习惯学生的要求,学校食堂是网红食堂。
食堂
平均伙食标准
- 地址: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230601) 咨询电话:0551-63861666,63861777 招生办邮箱:zsb3861777@163.com 学校网址:https://www.ahu.edu.cn/ 本科招生网网址:http://zsb.ahu.edu.cn/ 微信公众号:安徽大学招生办
- 电话:0551-63861666、63861777
-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