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地址:联系部门: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招生办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黄河西路49号 邮编:061001 咨询电话:0317-7587123、7587125 传真:0317-7587123 咨询qq:1599167839 咨询qq群:259704665
- 联系电话:0317-7587125
- 学校性质:公办
- 上级主管部门:河北省教育厅
- 学校特性:省属
- 学校代码:10085
- 官网:
- 招生网址:
地理位置: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坐落在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运河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沧州市是河北省辖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接山东,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区,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沧州市沿海、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优势凸显,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河北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逐步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中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黄骅港。沧州市多年持续打造“好人之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培育出好人频出的“沧州现象”,凝聚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2021年沧州市喜获“河北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同时获得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推荐资格。
发展历程: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是河北省教育厅直属、与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于1952年在天津建校,由河北省水利厅、交通厅、工业厅合办,校名为“河北水利土木学校”,是当时华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水利学校之一,也是解放后全国最早独立设立的水利学校之一;1955年更名为“河北省天津水利学校”;1958年,迁至保定市,升格为高等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1959年更名为“河北保定水利水电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北水利学院”;1962年因国家政策调整恢复为专科;1963年更名为“河北水利学校”,1965年更名为“河北水利工读专科学校”;1966年迁至石家庄平山县岗南镇;1970年迁至沧州市,更名为“河北水利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区。2016年3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2020年12月30日获批为河北省第二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单位。
学院现状:学院现有八系三部一中心共12个教学单位,设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国际商务、软件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获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近4年,我院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140余项。学院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形成了以工学专业为主体,水利、电力专业为特色,土木、交通、信息技术、自动化、机械、经济管理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696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57人,“双师型”教师21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入选12人。全日制在校生11985人,其中本科生9579人,专科生2406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占地550余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00余万元。全院印本图书86万余册、电子图书1.9万余册、有使用版权的数据库资源14个。学院现建有水利、电力、土木、交通、测绘、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经管、物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室88个,其中岩土工程安全与变形控制实验室获批河北省学科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建校70年来,学院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沧州市委、市政府共建支持下。坚持“根植沧州、立足河北、辐射京津、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始终不渝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职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水电特色。累计为社会培育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近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用得上、干的好”等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院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在省内及全国水电领域发挥骨干作用,不少校友亦成为业界翘楚和行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为国家、行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科研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加强。2018年11月,学院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19年首次申报,即获批2项面上项目,填补了沧州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空白。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建有河北省学科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作为共建单位建设河北省学科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各1个,建有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沧州市技术创新中心5个,校内科研平台16个;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69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30余个;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我院先后两批建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3支,三年来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70余人; 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15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58篇,被EI、SCI、ISTP 等权威检索机构检索收录60余篇;编译、出版教材和著作14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有9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312项。有5项成果获省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其中“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视野下河北省都市圈建设专题研究”曾获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社会服务: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强“产政研学用”融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大力开展与区域内企业、沧州市、县各级政府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与东光县人民政府、运河区人民政府、南皮县人民政府、沧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教师入企业活动。多次参加“南皮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中国·东光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与企业精准对接,促进产教融合。以我院为共建单位,和沧州市牧疆南北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申请的“装配式拱棚智能猪舍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立项支持。
学院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冀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沧州爱妮尔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合同62项,在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电网建设、大数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为校企合作育人开辟了新渠道。学院整合水利、土木、交通、计算机等学科资源,成立大运河产研究院,开展大运河教育与研学基地建设,为沧州市大运河宣传、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建言献策,服务沧州区域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老一代水电人精神,秉承“勤奋、求是、创新、笃行”的校训精神和“秉持崇尚致用、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出了以吴野渡、李清林、李福生、魏智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及水电行业专家学者,校友们的杰出贡献和优良品质始终深深激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水电学子,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院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以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办学方向,坚持“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的办学方针,开创了“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五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在专业学科、校园文化、教育育人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被央视新闻网、《中国教育报》、河北电视台、沧州电视台、《沧州日报》等各级媒体多次报道。
对外合作交流: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泰国格乐大学、菲律宾圣保罗大学、菲律宾圣多尼米克大学等多所国外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就师生互访进修、选拔优秀老师进修、来华留学和学术科研交流成立国际研究中心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师生出国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多名教师在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成功引进韩国、英国、爱尔兰和美国高校毕业硕士12名。
展望未来: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学院党委将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双一流”为目标,为把学院建设成水利电力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不懈奋斗!
更多信息>>录取批次的安排
详情请查看我校2023年招生章程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我校暂时无艺术类招生
加分政策
对加分、降分投档的考生,学校执行生源所在省的相关政策。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其它
奖学金设置
1、学校分别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筑梦奖学金、星火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2、根据国家政策,学校设立国家助学金,经学校评审,每年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
困难生资助办法
1、根据国家规定,学校向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
2、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一学期后,根据有关规定,可自愿申请并经银行批准后获得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同时鼓励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
3、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为生活困难学生寻找和安排助学岗位,支付劳务性报酬。
各专业学费标准详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住宿费以省物价主管部门批准为准,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