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费该不该收?
拥堵费能不能解决拥堵?征收拥堵费会不会抑制购车需求?解决拥堵是该限制车还是发展路?22日央视《对手》节目现场,红蓝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红方观点:现阶段收取拥堵费可以有效抑制城市道路拥堵问题;
蓝方观点:拥堵费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治理拥堵需要从系统建设、城市整体规划上下功夫。
收拥堵费的城市全球有3个
红方:北京叫首都,现在已经成了首堵。在北京有三高和三低状况,一个高是高密度,私家小车的高密度使用,第二就是高成长、高增长,因为日均1900辆增幅是相当可怕的数字,大家算一下,一年下来增长幅度很大。另外就是高使用的频率,北京私家小车每年平均的行驶里程是1.5万公里,相当于日本东京私车的两倍以上。同时三低,用车门槛比较低,买车没有任何限制,另外一方面使用成本很低,第三替代出行的工具比较少,这样情况之下,用经济杠杆来调整私家车的使用成本,同时降低使用公共出行的工具的使用成本,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取向。
蓝方:北京的拥堵和60年前纽约的拥堵,完全是同样的原因造成。有三点原因:
第一,我们的城市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说北京和新加坡,拥堵费是新加坡等城市的积累的所谓国际先进经验,新加坡已经实现城市功能的现代化,而我们没有。第二点,我们的公交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我们要借鉴先进经验那些城市。第三点,我们国家鼓励汽车消费,其实汽车限制它的使用,还不如限制它的购买,新加坡在限制它的使用同时,首先筑起了高高的购买门槛。
红方:私车太多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在没有对私车进行限制的前提之下,如果再不收拥堵费,这个道路实际上就成了死路,二环、三环、四环就会成为一个停车场,因为现在每增加100万辆车,北京需要增加公路里程是多少?至少应该增加2800多的公路里程,这个数字相当于三环以内已经有的公路网路容量,所以很难在道路上再去拓展、增加。所以只有有效地降低我们过于高的私车使用频率,才能让交通喘口气。
蓝方:我讲一个广东省省政府参事的事,这个人叫王泽储。广东最新传出收拥堵费,他代表广大车主说了如下的话:在实行燃料税以后的广州,如果市民买车世界上最贵,买油世界上最贵,上高速要交世界上最贵的过桥费,那么作为私车车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治理交通,总是从公众身上收钱着手。
收拥堵费绝对是中国独特发明创造,绝非国际惯例,世界上收拥堵费的城市只有三个,新加坡、伦敦、斯德哥尔摩,可是他们为收拥堵费做了很多铺垫,而我们的大中城市都没有这样的前提。还有另外的例子,例如东京、纽约、洛杉矶,都没有征收拥堵费,而且这几个城市都没有像北京这么大规模的拥堵。如果不认真地去总结这样的先进经验,一看到收费眼睛就发亮,一看到从公众身上收钱,就兴奋不已,这样的执政思维,是不是有违科学发展观。
收费前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红方: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城市无限膨胀,所以对私人购车、私人使用车不加以疏导和引导的话,后果的确是不堪想象,所以收拥堵费仅仅是解决拥堵中间一个环节。
蓝方:我认为拥堵费首先怎么征收,征收多少,比车还要贵吗?征收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买的车百分之三十几的税费,已经特别高昂了,拦得住吗?仅2000年以来,中国用于扩建城市道路,和推动公共交通投资总额两万亿,可是我们依然面对很多城市这么拥堵的局面。还有一个,我举另外一个数字,中国目前公交分担只有10%到25%,而纽约、东京,他们分担的比率在40%到60%。在东京和巴黎的市区有“五百米地铁站网络”,就是任何一个居民点内在五百米内必有地铁站,而且东京地铁和所有公交网络连通,北京规划到2020年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北京地铁轻轨达到30条,总长度1050公里,四环内1.4公里,相对于今天东京水平,居民步行10到15分钟才能到达一个地铁站,如果这个前提不具备,替代出行的方式没有,我相信我们私车车主,哪怕交拥堵费,也会冒着无数的红绿灯,冒着三环路变成停车场的危险,前进前进前进。
红方:是这样,拥堵费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你该去的地方,必须要去的地方,还要去,但是你可去可不去的地方,可以不去,这就是有效缓解的概念。另外,这跟发展公交事业正好不矛盾,比如说公交系统是我们鼓励的,但是要知道,中国的很多城市制定政策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面,不愿意得罪人,左右摇摆,比如说公交、轻轨、私车出行,三者均衡,恰恰看上去没有立场,实际上耽误大事,我们现在鼓励公交,公交优先,下大力气建设公交系统,这是鼓励公交。回过头来讲,我们应该不鼓励私车出行,尤其是在目前道路已经非常拥堵情况之下,收拥堵费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我觉得刚才再三提到伦敦的例子,伦敦恰恰是世界上公交系统最发达的城市,为什么这么一个最发达的城市,还要收拥堵费呢?
蓝方:我希望让我们挤成沙丁鱼罐头之前,让我们公交线路多一点,更加舒适一点,我们希望坐廉价公交,但是现在的廉价公交太不舒适。现在很多公交线路没有根据社区延伸铺设到位,我并不是说一定不适用经济杠杆。治理拥堵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科学规划办了,学习新加坡,让全城56个功能小区每个都功能健全,微循环到位。第二个,公交优先,加快速度,第三才是考虑到限制购买和限制出行并重的一个经济杠杆。如果前两个不具备,经济是要失灵的。还有一点,新加坡其实采取的措施是先限制购买,在新加坡买一辆车,不仅车牌子很丰富,两种,而且它的购置税,它的购买成本几乎是东南亚最昂贵的。另外它做了很多配套,然后再收了拥堵费,拥堵费只是一个补充手段,而且永远是最后才要使用,经济杠杆永远是最后杠杆,如果前提不具备,只会增加公众的成本,提升公众的痛苦指数,降低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