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建筑之上海村 里巷建筑群

导语 武汉有很多老房子老建筑,它们是老武汉的历史见证、时代缩影、文化名片。位于胜利街与江汉路的交界处的上海村是其中之一。

  

  书吧内部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老房子,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时代缩影、文化名片。在武汉这座有3500年历史的名城中,有好多的老房子,它们静默地矗立,无声地诉说。2012年初,武汉公布第六批优秀历史建筑,至此,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已逾百处。

  “房客”有:避难名流、爱国华侨……

  ▲楼下也是书吧

  ▲书房里舒适的阅读区

  上海村,位于胜利街与江汉路的交界处,遥对花楼街,是一个里巷建筑群,武汉人叫里份。这些由洋人设计,汉口人修建的老房子属于高等里份,是市二级保护街区,武汉市政府1993年将其命名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

  

  古老书香

  英国最牛建筑师设计 武汉最牛保险商入主

  历史故事

  时间:1923年

  上海村的前身,是唐义衢所置的致和里,后来他将致和里出售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武汉保险商李鼎安。

  李鼎安是谁?

  地道的汉口商人,读过私塾,做保险起家,在外资保险方面,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签字权的华人。1938年,武汉沦陷。李鼎安成为日伪武汉维持会的财政局长。

  李老板把自己买下的地,部分改造成江汉路铺面楼房9栋,均为砖混结构,避街的地方建成甲种砖木结构三层石库门式楼房18栋。设计师是当时最有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爵士,他的得意之作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世界最大的化工品生产商之一)的总部大楼。

  李老板颇具商业头脑,11栋建筑,4栋为四家单位委托搭建,另7栋在房屋修建前即提前向将来的承租人收取租金。这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的开发商卖期房的做法。李老板就是利用别人的钱来建造房屋。1923年,房屋落成,他用了自己的名字命名:鼎安里。

  武汉沦陷时成为日本伤兵医院

  时间:1938年~1945年

  1938年武汉沦陷时,日军158医院进驻汉口,并将原汉口市立医院(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前身)改为日本伤兵医院,伪汉口特别市政府在汉口鄱阳街鼎安里设汉口特别市立医院,设病床120张。对原屋又进行了加固和修整。

  这种英式老房子的特色除了外面看得见的老虎窗,著名的要数壁炉。壁炉除了温暖,还有就是可以藏身或作为秘密通道,一层到顶层都是相通的。日本人在改造时为了保暖,把壁炉通道封死了,至今都无法还原。

  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些优雅的绅士和知名人士在这里避过难。“在今天的上海村22号,有位当时整个中国英语最流利的人住过这里。”今天22号的主人之一钟欢向我们介绍。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鼎安将这里抵押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改名为上海村,并将其作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职工宿舍。其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将上海村无偿交与武汉市房管所,现由武汉市直属房地产公司第四房管所代为管理。1951年,王士桢先生调任武汉中国旅行社经理,也曾居住在上海村。

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推荐排行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