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多“死”于热门专业
在中国校友会网的这次调查里,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还相对分散,除北大、清华外,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名校都曾录取相当数量的状元。但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择校情况却发生明显变化?报考清华北大的状元与日俱增,九成状元有“京师情结”,其他名校几乎无人问津。
在选择专业方面也出现了类似情况。1977~1998年,高考状元就读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预期收益,相对理性。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出现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的特点,如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在724名状元中,报考经管专业的有268人,高居“1999~2008年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首位;其次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有122人;位居第三的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有59人;生命科学类专业56人位居第四;之后分别是:法学、土木建筑、自动化、外语,并列排名第九的新闻和中文专业仅剩8人报考。
专业扎堆,是兴趣使然还是市场经济驱动?答案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实现当初的“收入预期”。他们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却没有一位能入围中国杰出政治家、院士、人文社会科学家、富豪企业家等校友榜,以及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单。大部分高考状元毕业时才发现,因专业扎堆而影响就业,最终只能选择与自己大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的行业作为终身职业。
都是热门专业惹得祸?!通常,人们对冷热门专业的划分,依据的是预期收入的高低和未来行业工作环境的好坏。一些考生认为只要选择了热门专业,工作、收入就能有保障,其实不然。
蔡言厚认为,冷门专业是各大学压缩的专业,因此,师资力量有保证,学生被录取到冷门专业,通常能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从就业的角度看,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少,利于就业;热门专业选择余地大,就业竞争也更为激烈。譬如,听力专业——浙江中医药大学独家专业,99%的学生在大三时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再如,生物功能材料专业,该专业的学生约占在读大学生总数的0.016%,但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98%。麻醉学、轮机工程、医学影像学、石油工程、工程造价等都属于最高就业率的专业。相反,据高考网的统计有14个高考热门专业都是最难就业的,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网络工程等。从薪酬的角度看,就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收入高完全不成立。高考网统计的2011年最可能成为“蚁族”的八大专业:法学、医学、会计、计算机、物流、新闻等几乎是清一色的热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