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舌尖上的北京 八珍玉食邀郎餐
天下美食无所不包
清代御膳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初期主要以满族风味美食为主,后期则发展为天下美食无所不包。清代御膳初期还比较简单,到了乾隆皇帝时,每次膳食的菜肴一般都在四五十品以上。在乾隆之后,御膳的规模就像无法控制的气球一般,飞速膨胀。至清代末年时,皇帝饮食的铺张程度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到了慈禧太后掌握政权时,她每餐要上400道菜,摆满好几张桌子。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讲述御膳:“到了吃饭的时间,……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直奔养心殿而来……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如此大的排场,难怪老百姓要对皇宫里的饮食感兴趣呢——那简直是供奉神仙的标准,许多草民一生的消费恐怕都抵不过皇亲国戚一顿饭所需的银两。
华丽丽的菜肴
然而,如此奢侈的御膳也让溥仪提不起兴趣。这些御膳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溥仪的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溥仪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大概二十来样,偶尔发现合胃口的,也要严格遵循宫内的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这样是为了防止有人在饭里下?。即使再美味的御膳也在溥仪舌尖失去了味道,只因为御膳中没有了对美食渴望的自由。